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央媒记者热议陕西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有益经验
近日,由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陕西。连日来,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5家中央新闻单位的约120名编辑记者分为两路,分别前往西安、铜川、汉中、渭南、宝鸡、商洛等地,挖掘陕西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可资借鉴参考的有益经验,从陕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进行的探索实践当中找寻破解发展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真招实招。
记者们在采访
从陕西切入 讲好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陕西实践
在西安,编辑记者们先后前往丝路科学城、秦创原总窗口综合服务中心、隆基绿能公司、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深度挖掘西安在科教兴市、创新立市、产业强市等方面的经验探索、生动实践,感受西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铿锵脉动。同时,记者们还探访了西安城墙景区、大唐不夜城和大唐芙蓉园,亲身感受西安围绕群众精神文化现实需求,高质量推进文旅市场供给侧改革,增强群众获得感的生动实践。
在汉中,编辑记者们深入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城固县制造机加产业园、汉中藤编产业合作社、天汉湿地公园等,寻找和记录汉中绿色循环、汉风古韵以及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故事。
记者们在采访
在宝鸡,编辑记者们深入宝钛集团、吉利汽车宝鸡生产基地,了解传统工业城市如何延链强链补链、推动制造业转型;前往眉县猕猴桃产业园,了解宝鸡如何加快特色农业提质、实现转型升级;探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和“西府里”文化艺术村,了解区县如何从实际出发,为乡村富余劳动力寻找机遇,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咸阳,编辑记者们前往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天成航材公司,了解传统企业紧跟市场需求,实现传统产业追赶超越并在市场领先的优秀案例;前往泾渭茯茶公司、清渭楼艺术品产业园和礼泉县袁家村,了解地方产业如何稳定发展,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高质量产业发展之路。
央媒纷纷发文称赞陕西近年来变化
各路央媒记者根据自身实际边采访边发稿,推出了200多篇形式多样、深浅结合的新闻报道,同时对重点稿件进行了全网推送,持续动态向社会提供陕西高质量发展信息 ,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更好地凝聚共识力量。
记者们在采访
人民日报客户端在文章《水清岸绿,汉中“柔性治水”铺展人水和谐新画卷 》中说:在生态修复上,汉中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保护原生态群落,减少人工痕迹,大量培育种植本土植物,恢复水生态多样性……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人水和谐新画卷正不断擦亮汉中发展的绿色底色。
中新网客户端在文章《“非遗技艺”变“指尖经济” 千阳绣娘“绣”出美好生活》中写道:千阳刺绣色彩热烈喜庆,花鸟虫鱼、民间故事等跃然布上,栩栩如生。这些绣品伴随人们的出生、成长,展现出当地民众对民俗文化、国潮文化的喜爱,和对生活仪式感的重视。
科技日报等行业央媒则更加注重技术突破在行业中的引领作用。其客户端《这条地铁线,将两个城市的通行时间缩短至半小时》一文中指出,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创造了国内首次地铁成功穿越高铁无砟道床路基段的先例,为今后地铁下穿高铁线路施工积累了技术支撑和宝贵经验。
记者怎么看?记者热议陕西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变化
“这次来采访,我非常关注科技创新发展。发现陕西对科技企业支持力度非常大,从科研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产品销售,为企业全流程服务,特别贴心。尤其是在产业发展方面,链接上下游,使得产业不断壮大,真正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闻聪说。
记者们在采访
中国日报网经济部记者杨洋说:“这次采访我感受最深的是,西安正在大力建设‘双中心’,吸引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对于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大后方、带动西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将通过本次采访,向海外受众讲好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故事。”
“来到汉中,我关注到了汉中的生态和藤编这项非遗传承。”央视网编辑彭岩寓说,“汉中当地的藤编看起来是个非常小的技艺,但实际上已经出口海外,提升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改善了民生,这令我印象深刻。我将用新媒体短视频报道好这种实实在在的举措。”
编辑 / ANNA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