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记忆中儿时的过年习俗

2023-01-14   作者:张全省

我的老家在周至县集贤镇集贤村。这是一个距离道教圣地楼观台东面十多里地,位于秦岭北麓,拥有近万人口,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大村子。在我的成长中有许多美好的记忆,让人难以忘记,而记忆中儿时的过年习俗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倍感亲切。

微信截图_20230114104044.png

腊八过了就是年

俗话说,腊八过了就是年。因为腊八刚一过,村里集市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卖肉的、卖鸡的、卖菜的、卖调料的、卖衣服鞋帽的、卖年画及卖过年用品的小商贩越来越多,方圆十里八乡的赶集人自然越来越多,每天集市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各种小吃摊位前挤满了用餐的人。卖大肉泡的,卖牛羊肉泡,卖蜜枣甑糕的、卖豆腐脑、卖醪糟鸡蛋、卖凉皮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宛如一曲美妙的乡村音乐会。

村里人开始张罗着过年的事了。有的打扫房子,粉刷卧室,有的杀年猪,有的备年货,有的给小孩大人购买或者找裁缝做新衣裳。人们开始闻到年气了。对于小孩子来说,我们整天盼望着,年早一点来到。

除尘迎新扫房间

过了腊八,许多家开始打扫房子院落。一年了,由于烧麦草及其他柴火,家里熏得老黑老黑的,尘土也堆了厚厚的一层。于是每年基本上腊八一过,家里就要打扫房子,找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全家人开始行动。早上吃过饭,开始把房子内所有家具摆设及坛坛罐罐搬到屋子外面院子里,我们小孩子负责照看,大人们从房顶到每个房屋角角落落开始打扫。经过一整天时间忙碌,打扫结束后,再用白土粉刷灶台及各个房间,再用报纸把人容易靠近的墙面糊起来。这样一天的大扫除才会结束。打扫房子,清除灰尘,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具有辞旧迎新的涵意,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微信截图_20230114104136.png

祭灶希望吉祥降

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各家各户都要祭灶神。灶神又称灶王爷。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因而受到崇拜。作为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灶神实际上寄托了人们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一天晚上,各家各户要给灶王爷献上自家烙的灶爷坨坨馍(来年平年献上12个,闰年献上13个),焚香、叩首,进行祭拜。灶神随即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事情。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让他到上天那里多说些好话,所谓“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家家户户都贴年画灶君,两边贴有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的对联。到了大年初一早上,各家各户又要迎接灶神回宫。接灶神的仪式包括献上自家蒸的灶厦馍,放鞭炮迎接,点燃蜡烛香火进行叩拜。

微信截图_20230114104159.png

窗花装点靓丽年

新年剪窗花是以独特的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的气氛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所以,窗花的民俗作用,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在我的幼年时代,各家各户基本上都是用白纸糊的窗户,所以到了过年时节,家家户户基本上都要剪窗花、贴窗花。那时候,我的奶奶和我的七姑、八姑,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一到冬季闲暇时间他们就开始剪窗花,有的是自己设计,有的是借用别人家的模板,给模板上贴上白纸,洒下水,然后将煤油灯点燃,用灯上的黑烟熏出图案,等干了后再用剪刀剪出来。腊八一过,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了,就开始贴窗花。窗花有李彦贵卖水,孙猴子上花果山、胖娃娃抱着大桃子以及福禄寿喜等,红黄蓝黑桃红,各种颜色的窗花贴在白纸的窗户上,给每家每户带来美丽和欢乐。

微信截图_20230114104228.png

年画寄托生活美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过年贴年画是必不可少。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贫穷,物质匮乏,但不管如何,过年也要喜庆一些。于是各家各户早早就把年画买回来。“文化大革命”中,大都是毛主席画像和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海港等样板戏剧照以及抱着大公鸡、大红鲤鱼的胖娃娃。粉碎“四人帮”后,又多了贴华国锋画像。贴1964年11月,周恩来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7周年庆祝活动回到北京,在机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的迎接的画像。改革开放后,许多人贴电影小花、庐山恋等剧照、山水画和大陆港台明星的剧照,室内贴喜鹊登梅的年画,代表喜上眉梢等。门上贴秦琼敬德,用以避邪驱灾,纳福迎祥,保佑合家平安。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冀。

微信截图_20230114104314.png

春联书写吉祥愿  

写春联的习俗据说是起源于周代悬挂于大门两侧用于驱鬼辟邪的桃符。五代时后蜀国主孟昶亲自在桃木板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联 ,据考证这是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写春联的民俗起源于宋代,王安石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到了明代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不仅自己亲自写,还让臣下书写。让各家各户用红纸写春联,于是过年写春联开始兴盛起来。春联表示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表示人们对新年新岁的美好向往和祝福。我们村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而一些书法爱好者也年年专门免费给大家写春联,我的伯父张振华先生就是这样的热心人。自打我有记忆的时候,每年过年他都会给四邻八舍的人写春联,甚至生产队队部、饲养室、井水亭、村卫生室、村文化室门上他都免费写。如今他有病在床,但他的儿子张创利又继承他的事业,每年都给大家写春联。写春联“文化大革命”中大都是毛主席语录,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大都是明朝广东潮州状元林大钦写的“天增岁月人曾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以及“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如此等等,表达了人们期望平安吉祥、和顺安康的心愿。

微信截图_20230114104353.png

年馍蒸出家兴旺

到了腊月二十五六,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馍,有白面馒头,也有鸟儿、鱼儿、公鸡等各种图形的花馍,有油加辣子花卷,有卷着萝卜丝的卷卷,也有糖包子、豆沙包子、大肉包子、素菜包子。我们家因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两个姑姑,人较多,所以每年要蒸一大蒲篮馍。从大年初一直吃到正月初十以后。除了人吃的馍,还要蒸敬神用的馍。比如灶王爷、天王爷、土地爷敬神时都要献上花馍。这种馍一般都是用许多小花馍垒成宝塔形状的。到了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放在神龛里面。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兴旺的愿望。

臊子面吃出合家欢

今天,我们大家每天吃臊子面已经不太新鲜,但在过去,一年里要吃个臊子面还是比较困难的。大家一年四季很少吃到压面机压出来的白细面和大肉及带荤的菜。对于我们小孩来讲,就是盼望着过年时大年初一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臊子面。

为了按时吃上臊子面,母亲大年三十就开始把面准备还好,到有压面机的生产队机房去排队。这里往往是排几十户人家都等待压面,所以要早点去才能早点把面压出来。有好几年母亲都是大年三十早上四五点钟起来排队,等到八点多吃早饭时,她已经把面都压回来了。我们家乡的臊子面有些像宝鸡扶风臊子面,面特别筋道,调一大锅汤,里面放上酱油、醋、盐、豆腐及调料,再撒上葱花,当然还有臊子肉,吃起来爽口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微信截图_20230114104415.png

年三十晚上祭祖先

大年三十吃过中午饭后,各家各户人们到祖先坟上,燃放爆竹把自己的祖宗请回来。到下午四五点钟,家里支起大方桌,摆起八仙椅,把先人的荣挂起来,把祖先牌位敬起来,把苹果、大枣、花生、点心等各种作为祭品,然后做一桌丰盛的饭菜,点上专门灌制的大红蜡烛和香,再燃鞭炮开始祭祖,全家人由家中最年长的男子带领向祖先叩首祭拜。从下午四五点一直持续到晚上九十点再烧纸和冥币为先人送行。在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守候在祖先跟前,给祖先敬献的饭菜,所有人不能吃。当年晚上,全家人只能吃素面素食。所以,我们那里没有吃年夜饭这一说。一般在中午吃一顿大肉泡。春节祭祖是慎终追远,追思故人, 缅怀祖先的恩德,传承先人德能的重要活动,是教育后代子孙不忘先人的恩德孝道的重要体现。

打社火喜庆欢乐年

在别人眼里,社火是耍起来的。但我们集贤村的社火有些非同寻常,是打起来的。在我懂事时候起,每年过年我们集贤村都要打社火。从大年初一早上开始,历史上划分成的八个对家开始骑着马,敲锣打鼓来到对方家叫板对方,对方也毫不客气予以回敬。这样你来我往,高潮时双方的近百小伙子在数九寒天光着身子,身上挎着铃铛,人人骑着高头大马,在对方家所住的街道、家门口、院子里燃放鞭炮,对方也立即以同样方式予以回敬。这样一来我往多个回火。等到一方感到已经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对方也不愿继续回敬时,派一个具有威望的长者,前往对方说明愿意“休战”就此打住。下午大家开始耍社火。这样热闹空前的耍社火才开始了。因为参与打社火的都是青壮小伙子,在数九寒天,他们赤身光膀挑战对方。所以在这里应该是展示集贤村男子汉不畏严寒,勇敢豪放的一面。给人们在寒冷的过年时节,增添了热闹喜庆。

微信截图_20230114104446.png

其实除了上述过年习俗,我们那里每年过年从大年初一一直到初五晚上村里的剧团都要唱大戏。“文化大革命”中主要是样板戏和《槐树庄》《红灯照》等,“文革”结束后,在一段时间演出了许多古装戏比如《张连卖布》《梁秋燕》《逼上梁山》《三滴血》《火焰驹》《四进士》《回荆州》《铡美案》《穆桂英挂帅》等,村里的剧团规模大演员水平较高,戏特别多,基本没有重复戏。不仅我们村子,周围许多村的人都来看戏。在那个娱乐形式单调的时代,他们给过年增添了无尽的欢乐。

还有就是过年走亲戚。人们常说,初一吃了臊子面,初二合子往家转。从大年初二开始,今天是娘家、舅家,明天是姑家、姨家,后天是叔家、婶家。一直走到大年初七才算告一段落。亲戚们用最拿手的饭菜招呼客人,大家相互谈论交流一年的收成经验、所见所闻,增添了亲情,增加了乐趣。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们已经从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进入到头生华发、步履蹒跚的老年。童年时代的年俗在新时代的今天已经发生诸多重大改变。许多年轻人感到现在天天可以吃臊子面,天天穿新衣,因而天天在过年,所以,对于过年热情不再高,兴趣也不再大。至于贴窗花、贴年画,蒸年馍,这些年轻人已经不再感兴趣。春联则变成了商家用机器印刷卖给大家的商品,一些人为了图省事干脆在街道上买几副春联回家贴在门上了事。过去年年过年唱大戏,今天娱乐形式多样化,唱戏已经没有年轻观众,提不起人们的兴趣。而过年走亲戚,年轻人把礼当放在亲戚家,说两句话就走人。尤其是这三年新冠疫情影响,许多人只是短信电话问个好,亲戚好久没有走动,有些人说都不认识自己亲戚的模样了。至于最神圣的祭祖,在一些人心目中也没有那么神圣,将其看作是履行公事一般走个过场。所以,年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危机,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当然我们也看到,有些年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比如剪窗花在一些地方成为一门剪纸艺术得到传承,写春联、绘年画变成书法家和绘画家的活动得以发扬,蒸年馍在一些地方成为花馍艺术甚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保留。而吃臊子面则成为众多酒店饭馆农家乐招待客人的一道美食。至于三十晚上祭祖,一些年轻人因为在外地无法回家,则采取网上祭奠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敬仰之情。这也许就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尤其是随着比亚迪在周至县集贤镇集贤村子东南西面征用几千亩地建设生产基地,集贤村俨然成了城中村,人们走出家门再也不能悠然见南山,再也看不到成片的绿油油的麦田,再也看不到成片成片望不到边的猕猴桃园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尤其是过年习俗还会发生进一步变化。不论如何,时代在发展,年俗应会发生新的变化。也许我们应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吧。

(作者为宝鸡文理学院教授)

编辑 / 刘 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