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普原创 讲好科普故事——科普中国创作大会暨2022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见闻
霍强文/图
科普中国创作大会暨2022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现场。
霍强文/图
青少年学生观看科普电影。
霍强文/图
陕西省2022年优秀科普创作作品征集活动部分获奖科普图书。
霍强文/图
青少年学生参观科普展品。
围绕“慧眼”天文卫星、亚洲季风、深海大洋、自然影像等热点话题的主旨报告,以应急科普、生态科普、科普文化创新等为主题的线上分论坛,发布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名单……
8月18日,在西安举行的科普中国创作大会暨2022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上,科技大咖和科普工作者为科技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科普盛宴”。活动通过光明网、科普中国等平台进行了直播,在线观看人次近30万,掀起了一场科普热潮。
本次年会以“深化供给侧改革,繁荣原创科普精品”为主题,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主办,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科普作家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出版单位的专家学者、作家代表等300余人以线上形式参加,围绕“加强科普原创,讲好科普故事”展开了一场“长安论道”。
鼓励科学家投身科普原创
大力推动科学家积极投身科普原创,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普创作队伍,书写科普精品佳作。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如影随形,科技创新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科学普及则将新知识新思想变成人们所能理解、接受的大众知识和大众文化。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王挺在大会致辞时表示,近年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逐渐发展成领域内有广泛影响力和专业权威性的品牌活动,在促进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大力推动全社会高度重视科普原创、支持原创科普,大力宣传繁荣原创科普精品的重要意义,以中国气派开展有中国特色的科普创作实践;要大力推动科学家积极投身科普原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普创作队伍,书写科普精品佳作。”王挺说。
在主旨报告环节,国家天文台空间科学部首席科学家张双南、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程海、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喜球、著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分别作了题为《慧眼如炬,活捉黑洞、号脉中子星——我们为何仰望星空?》《亚洲季风与文明演进》《海底两万里——从科幻到现实之旅》《自然影像背后是什么》的主旨报告,涵盖星空、气候、海洋和植物影像等领域,受到线上线下观众的热捧。
以张双南的主旨报告为例,他生动介绍了引力波、“慧眼”天文卫星、黑洞、号脉中子星等前沿科学进展,指出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主要区别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和人类认识自然水平的进步。张双南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对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作出更多贡献。
“科普的对象是所有人。我们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公众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怎么做科普才能效果好呢?我的经验是做到‘讲故事’‘接地气’‘抓热点’‘有个性’,这样能够更有效地传递科普信息,而这正是我们做科普的初心。”张双南说。
繁荣科普文化 让更多人受益
“希望更多的人投身科普工作、更优质的资源参与进来,让科普文化更繁荣,让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更多人受益。”
除了主旨报告,年会还举办了“繁荣科普文化,提升创新能力——文化与科普创作”“优化科普内容资源,助力科学教育改革”“应急科普,融合创新”等6个特色分论坛,国内科普科幻创作和科学传播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方式,进行了分享交流。
以“繁荣科普文化,提升创新能力——文化与科普创作”论坛为例,论坛邀请了长期从事一线科普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普创作者,交流目前国内外科普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就如何提升科普文化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刘建妮担任论坛主持人,并作了题为《大爱无形——我的科普之路》的主题报告,分享了多年来参与科普工作的感受和体会。
“科学普及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科学技术继往开来的重要一翼。我们要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与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刘建妮说,“科技工作者更要把科普视为自己的崇高使命,致力科研、科普齐头并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
《小哥白尼》杂志社常务副总经理任煜玮作了题为《少儿科普创作——如何实现知识和启蒙的结合》的主题报告,从“说什么?”“怎么说?”“读者懂了吗?”“读者还想要什么?”4个方面介绍了篇幅有限的期刊如何进行科普创作。
“科普可以作为全人类提高心智水平的‘垫脚石’,踩上这块石头便能透过科技之窗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希望更多的人投身科普工作、更优质的资源参与进来,让科普文化更繁荣,让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更多人受益。”任煜玮说。
在“双减”大背景下,如何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科普工作,青少年科普科幻作家、中国少儿科幻探秘小说领军人物张军以《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风口浪尖在哪里?》为题进行了阐述。“要重视科普课程开发,引导学生阅读科学教育方面的书籍,直面灾难教育、生命教育和科幻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他说。
陕西科普工作大有可为
陕西科普人才、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科普品牌活动日渐增多,“陕西科普”各新媒体平台年推文超6000篇,平台阅读量超过5.3亿人次,在全国科协系统榜单排名第一。
“陕西科教资源丰富,是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也为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和科普创作提供了丰富资源,希望全国科普科幻作家和科普理论研究人员等专家学者继续加强与陕西的交流合作,支持陕西科技创新和科普事业发展,推动更多科普科幻企业、产业落地陕西。”8月18日,省科协党组书记李豫琦在大会致辞时向科普工作者发出了邀请。
近年来,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大力推进全域科普,推动形成了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格局。“十三五”末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13%,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陕西科普人才、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省超过6万人在中国科技志愿服务平台注册,志愿服务组织达1682个;打造了“科技之春”宣传月、“全国科普日”陕西系列活动等科普品牌活动;科普传播能力和科普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陕西科普”各新媒体平台年推文超6000篇,平台阅读量超过5.3亿人次,在全国科协系统榜单排名第一。
年会期间,省科协与省教育厅联合发布了陕西省2022年优秀科普创作作品征集活动评选结果,经过初筛、专家初评及集中评审,共评出一等奖30件、二等奖100件、三等奖149件,涵盖了科普文章(图书)、科幻作品、科普摄影(绘画)、科普短视频在内的一大批原创优秀科普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财经大学副教授白忠德的科普图书《最后的熊猫村庄》被评为二等奖。他表示:“做好科学普及的路子有很多,其中科普创作是最要紧的一条。好比没有水,人要渴死;没有粮食,人就会饿死。只有加强科普创作,才能做好科普宣传、科普推广。”
“我们将心怀‘国之大者’,聚焦科普主业,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助力造就规模宏大的科技创新大军,为陕西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李豫琦说。
编辑 / 王文文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