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力量为西安戏剧节赋能

经典名著是舞台上最耀眼的星

2022-05-05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职茵

1651709948503672.jpg

话剧《主角》剧照(记者 尚洪涛 摄)

文学经典散发出的光芒,恒久、迷人,绵延不衰。将这些文学巨著浓缩在舞台上,在数小时之内,以真人秀方式生龙活虎地呈现给观众,书籍里沉甸甸的文字活生生地扑面而来,端坐剧场,宛如沉浸于文学海洋。尽管疫情几度反复,但这个春天里,文学巨著正在成为西安舞台上最值得良久回味的画面,成为第十一届西安戏剧节上最耀眼的惊喜。

文学陕军以戏剧形式“征战”全国

当高品质的文学文本,嫁接于一方舞台,经过戏骨们的演绎,灯光、舞美、音乐的联动鲜活起来,将人生百态凝练于舞台空间,其中百转千回之况味,对读过原著的观众读者来说,又是新一重的人生体悟。

四月伊始,著名陕西籍作家陈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正式亮相第十一届西安戏剧节,应读者观众潮水般的热情,在陕西大剧院加演6场,疫情下75%的上座率,每晚210分钟的高潮连击,在四月的古城西安炸响了一声惊雷。疫情反复的情况下,观众、读者似乎都格外珍惜那些能够走进剧场的日子,能暂时放下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繁杂,将自己完全放空,融入到舞台上,融入到别人的人生里。这就是文学经典所赋予戏剧舞台的魅力。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来看《主角》的理由,但毫无疑问当他们走进剧场都得到了满足。《主角》书迷留言说:“忆秦娥还是跟书里一样令人心疼,只怪世人入戏太深,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里挣扎向前的主角。”

《主角》被认为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一个以中国古典的审美方式讲述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这部小说先后获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第三届长篇小说金榜作品、第十五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图书类榜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等。将《主角》搬上话剧舞台,无疑是一次从文学到剧场的成功尝试。目前,该剧已在全国各地剧院预订演出97场。月底,《主角》将在陕西省内展开巡演,之后将前往全国21个省市巡演。

从话剧《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再到《主角》,陕西人艺演员们近几年在舞台上的松弛度、对角色的理解和表达都带给观众诸多次的艺术享受。2022年恰逢“茅盾文学奖”40周年,陕西人艺改编“茅奖三部曲”,俱成为全国话剧领域的经典之作,这是对文学艺术的纵深与拓展,更是拉近观众与严肃文学之间距离的二度耕耘。

陕西人艺院长李宣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三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是陕西的骄傲。陕西人艺将这三部百年来堪称为时代立传的陕西文学优秀代表作品以话剧形式搬上舞台,目的就是展示陕西作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关注与思考,传递陕西文学的精神和理想。”

四十年前,文学陕军东征的时代脚步声犹在耳畔,如今,文学陕军又以戏剧方式“征战”全国,在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濮存昕将刮起“藏式莎士比亚”旋风

陕西是文学重镇,观众自带文学属性,在这一方水土讲述文学经典,著名导演、演员濮存昕始终怀着虔诚之心。十多年前,北京人艺院长濮存昕携剧院团队第一个将文学巨著《白鹿原》搬上西安舞台,并出演白嘉轩一角。这次再来西安,回首往昔,他在言语之间对这片热土上的作家、演员依然充满着敬畏感,自愧北京人艺打造的《白鹿原》不如陕西本土原创的《白鹿原》亲切、乡音浓厚。

不过,濮存昕这次从演员身份首次升级为导演,给第十一届西安戏剧节带来的是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他创造性地将这部话剧引进了藏族元素,演绎出一部汉藏双语版的话剧《哈姆雷特》,让悲情的哈姆雷特,拥有了雪域高原的孤独与苍茫。

藏式风情与英式风情的哈姆雷特风格相去甚远,文化背景也截然不同,为什么会想到用藏族元素去表达哈姆雷特?濮存昕告诉记者,“1982年,自己现场观摩到上海戏剧学院藏族表演班的藏语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被震撼到目瞪口呆,深深感受到了藏语演出的美感。”1990年,北京人艺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成立的第一个戏就是《哈姆雷特》,濮存昕担任主演,他认为在自己的戏剧生涯中有着重大意义。2021年,正值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之际,上海戏剧学院邀请濮存昕首次担任导演,为2017级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首届西藏本科班与2017级舞美系,执导了普通话与藏语两版毕业大戏《哈姆雷特》,在上戏实验剧院上演。这一版演出继承了当年林兆华版本的质朴与高级,哲理与思辨,同时将藏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和藏族演员纯真、朴实、青春、热烈的气质融入其中。

上海首演成功后,汉藏双语版《哈姆雷特》又到乌镇、哈尔滨、拉萨进行了巡演。濮存昕表示:“这部戏有一种特殊的气场,演员展示出了人的能量,人性的能量,他们拥有饱满而直率的情感表达。”整个演出,濮存昕导演在舞美、服装、化妆、道具上保持了简约粗犷的风格,同时在演员台词、肢体运用和音乐设计上融入了西藏文化。藏族演员们也以青春的面庞、独特的气质,为莎士比亚经典名剧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剧中,当哈姆雷特与戏班伶人们喜相逢时,演员们一起跳起了雪域高原上的锅庄舞;而在奥菲利亚失足落水死去后,一群白衣天使则用藏语唱出了仓央嘉措的道歌《洁白的仙鹤》,作为挽歌表达悼念。

濮存昕感慨:“藏族的演员们天生就会唱歌跳舞,他们的音乐感来自于雪域高原。他们的歌声进入戏剧,顺理成章就让人想到天使,吟唱出那种抚慰心灵的声音。如果莎士比亚知道有22个藏族孩子在演《哈姆雷特》,他也一定会非常高兴,非常兴奋!”之所以选择改编流传世界的文学经典,不仅文本本身寓意深邃,更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嫁接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里,都能成功穿过时间、空间、地域、语言的隔阂,成为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

将《哈姆雷特》本地化、中国化,是演员濮存昕到导演濮存昕的一次成功转型,戏剧是立体的,不是在舞台上念原著,可以说,汉藏双语版《哈姆雷特》加入了导演个性化的改编与创造性的思考,下个月将正式亮相西安戏剧节与观众见面。

文学与美学的创造性试验场

面对痛苦执著的上下求索,究竟该选择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毁灭?《红与黑》谱写出了一个最真实的人,他的冲动与迷惘,沉沦与希望,苦苦思索与轻易推翻。下个月,著名先锋实验话剧导演孟京辉将携新作《红与黑》为西安戏剧节助阵。

这一次,先锋主义的孟京辉收敛了他的大刀阔斧,选择了一种相对缜密的心理力学,对原著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注,对司汤达作品的现代属性进行了解读。于是,于连·索黑尔穿越时空,成为我们中的一员,成为当代社会中的一分子。

《红与黑》描述的情节,被精准还原在舞台上。历史的宏大叙事演绎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无论是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还是爱欲与理想焦灼的内核,以及百根钢铁支架搭建的欲望楼阁,都让戏剧张力突破束缚喷薄而出,带着观众走进一场极具震撼的灵魂风暴。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研究院高音评价:孟京辉用他的舞台想象和风格化的戏剧手法重绘了《红与黑》这部青春年华时深埋心中的文学经典。这是孟京辉难得的一次渴望与观众达成共情关系的作品,他用这部饱含着个人奋斗激情的、有充分政治态度的情爱之作,致敬司汤达、致敬于连·索黑尔、致敬浪漫主义、致敬法国大革命。此时此刻,舞台上纵横驰骋的于连·索黑尔既是导演的替身,又是剧场外被压迫青年的代言人。19世纪的天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依然是社会青年的精神自传。

2022年,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西安戏剧节迈入第11个年头。三月开始的西安戏剧节将持续三个月,从春季起始到夏季结束,安排国内各类型优质剧目12部,题材涉及地方人文、名著改编、悬疑惊悚、社会观察、剧场实验、剧院互动等多个类别。

据介绍,历届西安戏剧节共引进国内外的优秀戏剧作品130余部,演出场次达350余场,吸引观众人数超过42万人次。曾邀请各国各类获奖戏剧剧目、包括张艺谋、斯拉法、奥斯卡·科尔苏诺夫、曹禺、老舍、陆帕等世界级戏剧大师的作品。本届西安戏剧节强调中国戏剧的本土创作力量,其中,改编自文学经典的作品,全方位彰显了中国本土戏剧、原创戏剧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和闪耀舞台的星光,令西安观众受益匪浅。

记者了解到,近日趁着电视剧版大热,由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版《人世间》启动全国巡演;中法两国创作团队将把雨果名著《悲惨世界》搬上中国舞台……近年来,无论是国有院团还是民营机构,在创作舞台艺术作品时,都不约而同地向优秀文学作品伸出了橄榄枝。可以说,文学资源的引入为戏剧舞台带来了从内容到演出的全新面貌,并催生了一批为业内所认可的优秀作品。

著名戏剧评论家徐健指出,《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成功,在文学思维与戏剧思维的转换、文学性与剧场性的关系处理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编辑 / 王文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