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全力支持秦创原建设

2022-01-11   来源:陕西日报

“西咸新区为我们提供了2000平方米的办公和科研场所,我们计划把研发中心落户秦创原,现在已经开始准备搬迁工作了。”2021年12月3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副教授、聚力航空科技(西安)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占科说。

李占科告诉记者,他的团队现有各类研发人员30余名,是国内唯一专门从事应急救援消防灭火特种无人机研发和相关技术研究的高校创新技术团队。目前该团队已研制出“天鹰”“天龙”两大系列6个款式的应急救援消防灭火无人机装备产品。以“天龙Ⅰ号”高层建筑消防灭火无人机为例,使用手机APP操作十分便捷,可快速爬升至上百米高度,在高层建筑的窗外远距离发射灭火弹高精度灭火,且采用干粉和水系灭火剂相结合的方式,灭火效果良好。

“去年6月底,学校推荐并支持我们与西咸新区进行对接,还派了专人进行项目管理和服务,到9月正式签约落地秦创原,再到12月研发中心达到拎包入住的条件,一切都很顺利。”李占科说。

李占科团队的故事只是西北工业大学全力支持秦创原建设的一个缩影。自去年3月以来,西北工业大学充分发挥创新源头作用,强化“从0到1”原始创新,在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两链”融合发展,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工大力量。

培育重大集成创新成果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着眼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3大目标,因此,加大创新源头供给,培育重大集成创新成果,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十分重要。”西北工业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说。

去年以来,西北工业大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始牵头建设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统筹空天动力领域优势资源和创新力量,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空天动力领域创新高地。同时,学校还分别聘请郑晓静、唐长红和张平祥3位院士担任院长,推动建设极端力学研究院、未来飞行器创新研究院、超导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前沿科学平台,开始在上述领域前沿技术研究、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大型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力。

以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为例,西北工业大学牵头,以灵活的体制机制会聚国内外一流人才,开展航空宇航推进、材料与制造、空天能源、智能控制、基础与共性技术等5大科学与技术方向的研究。

“我们希望通过统筹存量资源、加大增量建设、加强设备共享等方式,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攻克空天动力领域一批‘卡脖子’关键问题。同时,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探索新路径,取得新突破。”符新伟说。

符新伟介绍,依托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建设,去年学校已组建成立了陕西天回航天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液体火箭发动机、运载火箭与飞行器姿轨控发动机研发、制造与试验,促进研究成果从系统方案和理论分析向产品化和产业化转变。天回航天自成立以来快速成长,去年11月获得了3000万元融资。

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去年7月,学校组织我们去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交流对接,经过考察和谈判,9月份签订了入驻协议,现在我们的工业仿真软件研发实验室已经落户秦创原。”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教师、西安流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董素艳告诉记者。

董素艳和他的流固动力致力于国产高端工业仿真软件研发、工程项目咨询及高端零部件研制,研发出流体系统设计平台、气冷叶片综合仿真设计平台、多物理耦合分析平台等10余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软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船舶、能源动力等领域,2021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达3000余万元。

“航空发动机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的、多学科集成的工程机械系统之一,只有经过设计—制造—试验—修改设计—再制造—再试验的反复摸索和迭代过程,才可能完全达到技术指标的要求。我们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仿真软件,可用于航空发动机的传热、燃烧、结构强度等产品设计,为用户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国内所有的航空领域研究所都在使用我们的产品。”董素艳说。

流固动力虽然已经是航空发动机工业仿真软件领域的佼佼者,但是董素艳并不满足于此:“希望我们入驻秦创原以后,借助这里人才资源丰富、技术聚集的优势,加快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把流固动力打造为陕西工业软件的一面旗帜。”

包括流固动力在内,2021年以来,西北工业大学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结合陕西重点产业领域,将66项科技成果作价6210万元,在陕组建成果转化企业10家。同时,电子型生物传感器、纳米组织粘合技术等10余项种子项目获得了秦创原春种基金资助;智能飞行器、航空航天发动机复杂构件制造等多个产业化项目落户西咸新区,在西咸新区建设的无人机产业化基地和纸基摩擦材料产业化基地一期已投入使用。截至2021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参股或控股的在陕成果转化企业市值已超400亿元。

“学校制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均将‘深度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作为学校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战略举措,我们希望能在陕西落地的项目全部就地转化,助力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符新伟说。

优化创新成果转化生态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为充分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潜能,西北工业大学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持续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体制,积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试点工作,不断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李占科和董素艳都是西北工业大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受益者。“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我们团队以专利作价600万元入股,负责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同时,学校还在持股比例、职称评定等方面对我们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政策倾斜。”李占科说。

符新伟介绍,为解决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才是最大损失的理念,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消除成果转化过程中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明确不再将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国有资产管理清单,取消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事项审批。2021年,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作价数量和金额快速增长,同比增长约42.6%和41.9%,其中,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数量同比增长75%。

除此之外,西北工业大学还积极探索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建立符合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专门人才评价制度,以能力、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工作积极性;探索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经学校批准同意组建的成果转化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落实奖励政策,形成激励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目前,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建成了“学院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已孵化34个创新团队和44家学生创业企业,并与西咸新区合作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秦创原分园,全力建好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