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在秦创原上的“猛禽”——秦创原引汉济渭研究中心

——聚焦秦创原

2022-01-04   来源:西部网

今年6月初,陕西省国有企业带头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要求陕西省属国有企业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带头参与秦创原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紧接着,陕西省国资委牵头组织14户省属龙头企业以新建研发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孵化器的形式进驻平台,并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西咸新区成立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

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号召,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充分发扬“国资担当、国企速度”精神,仅一周时间便完成秦创原引汉济渭研究中心的前期筹备工作,并于8月10日确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效力倍增的“创新磁场”

据了解,引汉济渭工程是破解陕西省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的重大国家水资源战略工程。为了工程顺利实施,省引汉济渭公司引进国内外先进信息应用技术,创新性开展无人机自主研发工作,不断拓展无人机应用范围,探索图像识别、智能预警、巡查巡检等应用领域,为引汉济渭工程建设与后续安全运行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即使承担着助力工程建设、协助保障工程安全的使命,但未进入秦创原之前的研究中心前身、引汉济渭二级子公司——陕西熹点水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由于信息闭塞,长期处于“闭门造车”状态。尤其是在无人机动力方面遭遇瓶颈,迟迟无法突破。

“我们工程横穿秦岭,来回就是几百公里。尤其是二期配水工程,西起杨凌东至华县,来回600多公里,锂电池很难支撑无人机这么长时间的飞行作业。”研究中心主任孟晨说,现有市场上使用锂电池动力的无人机产品,最大滞空时间普遍在2小时左右,远远无法达到大范围工程巡查需求,能达到要求的产品往往都是天价。

而今年他们进入秦创原后,在一次展会上接触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张锦英教授团队,他们的石墨烯稳定包覆固态储氢技术攻克了多项难题,制成的“储氢材料”可将氢能压制成不同形态。

“和张锦英教授团队沟通后,他们可以将氢能用于无人机,如果研发成功,就能将无人机现有的最大3小时飞行作业时间延长至16个小时。”孟晨说自己和团队成员都很兴奋,因为对于无人机行业来说,解决了动力问题,就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而让他们振奋的还不仅于此。经过清控科创西部创新加速中心的牵线,他们又与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刘一锋博士取得了联系,利用太阳能电池的增程电源结构,突破了太阳能增程式飞翼的关键核心技术,从而实现了灵活起降及超长滞空飞行。

释放“高地效应”的“塔尖重器”

入驻秦创原之后,省国资委多次组织技术研讨、需求对接等活动,每两周收集各入驻企业进展信息,随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按需对企业及时提供支持;西咸新区、沣西管委会及秦创原创促中心也在市场对接、政策支持和宣传渠道等方面提供了极大帮助。

在一次演习中,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猛禽一号”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凭借优异的设备性能,累计飞行近百公里并将蓝方指挥部侦查影像成功实时传输至红方,为红方决策提供了宝贵数据,获得了高度好评。

在秦创原“不设边界、互帮互助”的专业与开放生态中,每家科创企业既是“被孵化者”,也成为不断支撑服务的“孵化服务者”,从而使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了良性循环。“毫无疑问,秦创原平台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孟晨说,但在围绕产业链做好创新链布局之后,下一步如何迈出就显得尤为关键。

目前,研究中心已与中国联通陕西分公司、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就战略合作框架达成初步一致,共同打造集合5G通信、数字孪生、智慧建造、大数据、物联网、AI智能、无人驾驶、氢能源、碳中和、碳达峰等一系列高精尖技术概念的开放式应用场景。

“有秦创原这样‘塔尖重器’的引领,必将持续释放‘高地效应’,有力带动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共建全省乃至全国的科创高地。”孟晨说。

fa72f6c7f7f3570e22d82e469d06a4a5.jpeg

秦创原引汉济渭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猛禽一号”。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