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旬阳:提“绿”变“现” 用“三棵树”思维驱动经济生态同频共振

2021-07-01   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华荣艳 王哲

W020210701428143721103.jpg

旬阳县地处陕南以南,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穿境而过,地貌呈“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

针对山大、沟深、坡陡、地薄的地理条件和发展环境,旬阳县立足资源禀赋,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向大山要收入,向生态要效益。

“栽下三棵树,实现致富梦”已成为全县共识,用发展实际回答长期掣肘的三大难题:如何靠山吃山?如何将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栽什么树?就气候条件而言,旬阳必须栽种耐寒、耐旱、耐瘠薄,适生区广泛的树种。

结合传统习惯和立地条件得出结论:山上种拐枣,山下种核桃,江边育林果。实现立体化布局,让整个大山和土地空间得到科学利用。呈现让“三棵树”成“摇钱树”,让大山成“绿色富矿”,让土地增绿,让农民增收,让生态增效的喜人景象。

W020210701428144480044.jpg

栽下三棵“摇钱树”  建起座座“花果山”

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上,旬阳县金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茂均喜形于色,该公司生产的“拐枣王”酒在本届盛会中荣获金奖。

W020210701428145125525.jpg

旬阳的“醒酒、解酒、护肝的功能性产品拐枣”“汉澜天然硒万寿果鲜果浓缩汁”“汉澜枳椇汁”“万字福枣枳椇子代用茶”“康硒拐枣醋”等拐枣特色“硒品”,在2020年第三届中国“森交会”和2021广州“森交会”上全部获得金奖。旬阳拐枣产品,再次迎来了高光时刻,成为博览会上的林果“宝贝”,这枚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果,也由此成为旬阳林果业的“名门望族”。

拐枣,因形似鸡爪而得名,学名枳椇子,相传曾被秦始皇赐以“万寿果”美名。拐枣具有保肝护肝、开胃健脾、降低血糖的功效,它耐寒、耐旱、耐瘠薄,适生区域广泛,一次种植可采果百年。

旬阳是全国拐枣最佳适生区,全县21个镇,镇镇都有悠久的拐枣种植历史,家家都有拐枣树。

近年来,旬阳县采用“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历经培育、改良、推广,全县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挂果面积6万亩,年鲜果产量8万余吨,大约占全国拐枣总产量的80%,实现产值1.6亿元。

W020210701428145555465.jpg

为了延伸拐枣产业链条,旬阳通过招商、培育、引进了四大龙头企业,把拐枣做成酒、醋、茶、饮料,推向全国市场,让农民可以把拐枣变现。中韩(旬阳)拐枣深度研发合作暨重点项目落地,更增加了旬阳拐枣产业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相对于山上郁郁葱葱的拐枣而言,山下的核桃也缀满枝头。在棕溪镇枣园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核桃园里,社员王修刚和张群夫妇正在核桃园里喷药防虫。看着今年核桃园挂果特别好,王修刚信心满满地说:这2000亩核桃园,不仅是自己的希望,更是村里121 户社员的希望,今年丰产的话,能有400万元的收入。

近日,旬阳梦园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红仁核桃良种繁育示范园和种植基地迎来一批特殊客人。兰州市自然资源局红古分局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镇街专干和种植大户考察团一行12人来基地参观考察,两地技术人员就红仁核桃种植及园区管理技术深度交流学习,并给园区提出系列技术指导意见。“这次客人来考察交流,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个核桃新优品种得到认可和推广,增加了发展核桃产业的信心。”合作社负责人朱朝德满脸喜悦地说。

核桃作为安康市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有着悠久种植历史。旬阳致力于核桃产业的布局、经营和推广,将核桃作为全县重点特色产业之一,先后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坚持走现代核桃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之路,加快推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

目前,全县共有核桃专业合作社5家,在合作社引领下,核桃种植面积达25.6万亩,居全市第二,年产核桃1600吨,产值达3200万元。特别是近几年来,红仁核桃建园700余亩,今年预计初挂果面积达300余亩。旬阳核桃品牌受到市场热捧,林农可以把核桃变现致富。

地处汉江之畔,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让构元镇花开万果,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柚子和枇杷走俏市场。

20年前,跑货车的张殿耀、种庄稼的吴万花,从 2000年开始,尝试着在汉江边的10余亩退耕还林地里种植柚子、枇杷、橘柑等果树,生态饭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如今果园已经发展到110亩,不仅让汉江沿线依靠特色林果形成生态经济带,还实现了带动贫困户使之受益的实效。

今年瓜果飘香、硕果累累的还有同在汉江边的城关镇李家台村,果园里“大五星”枇杷刚谢幕,鲜桃和杨梅又粉墨登场。

除此之外,吕河镇冬青村作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狮头柑种植基地,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同在吕河镇卧牛山的美国车厘子,段家河薛家湾社区的樱桃、李家庄村的黄蟠桃,双河镇的软籽石榴都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全县特色林果种植面积已达到120万亩,实现产值3亿元。

“三棵树”的生态互建互利

以林养山,以山富民。农民们尝到了“三棵树”的甜头,义务造林、封山育林、巡山护林成为群众的自觉生态行动。

由政府推动到自发形成,全民参与生态建设,共抓共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旬阳达到了高度融合,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良好发展局面。

W020210701428145721982.jpg

从“工业自信”到“生态自信”,全域生态是旬阳努力的方向。绿色发展的硬性要求和“供水”的政治任务,必须让旬阳实现转型之路,实现去“工业化”,强“可持续性”,走“循环路”,念“生态经”。

近年来,旬阳县先后启动实施了汉江绿化治理、千里绿色长廊和“太极城森林公园”“汉江百里水岸画卷”“三化一片林”“安康湖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让“绿色”取代“灰色”。

旬阳每年营造林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5.18%,林木绿化率达77.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04平方米,城周森林屏障1298.52公顷,县域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完成12433公顷,水网绿化率达86.52%,公路绿化率达85.8%,建成区共建休闲绿地47处,县域内土地因林而绿、因林而美。“省级森林城市”称号,更加坚定了旬阳的生态自信。

从“生态建设”到“生态利用”,旬阳栽好、管好“三棵树”,既解决了农民不留故土、不离家乡的问题,又留住了人才,共建美好家园。

经过多年建设,如今的旬阳大地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46万人尽享天蓝、地绿、水清,分享着林业建设带来的福利。

W020210701428145960680.jpg

旬阳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大力繁荣全县旅游文化,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民俗体验旅游,让“种树”成了“种景”,“砍树”变成“看树”,实现“不砍树,看树也能致富”,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还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行走在旬阳,春有水泉坪油菜花金黄灿烂,夏有八卦山乾坤湾满眼苍翠,秋有汉江十里画廊层林尽染,冬有南北羊山白雪纷飞。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空气可以变现,种植养殖可以变现,富硒生态成为旬阳绿色标签。

从“生态卫士”到“生态绿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大山给予了旬阳人民无限的财富,通过多年努力,旬阳人民把“穷山”变成“青山”,把“青山”变成“金山”。林业引领、生态红利释放、全民共享,换来群众的生态自觉,栽树、管树、护林成为民众的自觉,实现了旬阳林业发展高质量、生态空间高颜值。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有一支活跃在生态空间主战场的旬阳林业队伍。得益于这支由成千上万“生态卫士”组成的“生态绿军”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和坚守。

2019年2月18日,新组建的旬阳县林业局揭幕挂牌,新队伍、新职能、新林业再启征程、疾马扬蹄。新林业人在秉持“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同时,义不容辞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千方百计守护好这片青山绿水。

在中央倡导美丽乡村建设的当下,乡村振兴要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

旬阳县探索“诚、孝、俭、勤、和”的新民风,破解了乡风文明的问题;探索“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破解了治理有效问题;探索“五扶励志”,破解了生活富裕问题。

乡村振兴最重要两个标准,必须要用“三棵树”的思维来实现旬阳“产业富民”和“生态宜居”。 而这些关于生态自信的探索和实践,能让旬阳完美蜕变,这种探索没有结束,只有开始。

编辑 /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