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圣地 大美延安:一个能把人心留住的地方

2020-08-26  来源:《大美智库》  作 者:张全省

从1999年到2020年的21年间,我6次来到过延安。这次从8月10日至14日参加由延安干部培训学院举办的第二期全国思政课教师“重温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暑期专题研修班,和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西安石油大学、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思政教师一起学习研修,是时间最长、参观地方最多、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一次。

学习期间,我们先后聆听了西安交通大学、延安大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等多名专家教授的专题讲授和现场教学,重温了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认识到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在中国革命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登上了宝塔山,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及枣园、杨家岭、凤凰山、王家坪、鲁迅文学艺术学院等革命旧址,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奋斗的艰辛历程有了直观的感受。学习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把握了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了解了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及其新时代意义。学习了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让我们认识到党之所以发展强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并前往梁家河、延安学习书院,感悟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可谓红色圣地,大美延安,让人回味,难以忘怀。

一是延安革命历史和精神的红色基因之美。红色,是日出的颜色,象征着光明,象征着希望,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红色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颜色,象征着胜利, 凝聚起力量,引领未来,指引方向。从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的西柏坡,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生活十三年时间。这十三年中面对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围堵,经济的封锁,处在异常艰难的处境;面对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面对的是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时刻侵蚀党的肌体,影响党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重大考验。但学习研修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给人感受深刻的是,虽然环境艰苦,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始终满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抱着坚定的信念,勇担“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朝气蓬勃,激情燃烧,以巨大的勇气,切实的行动,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斗争。十三年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得到成熟并多方面展开,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中国革命转败为胜,突围重重困境取得辉煌胜利;十三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队伍不断壮大,党员人数从1937年初4万人发展到1947年底的270万人;人民军队从1935年到达陕北时3万余人发展到1948年6月280万人。所以,党在延安的历史是一部艰难困苦的奋斗史,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史,是由挫折走向胜利、由幼年走向成熟、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的胜利史。特别是这一阶段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好思想、好作风,这就是以坚守正确政治方向为灵魂,以实事求是为精髓,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重要特征的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蕴含着红色基因之美,展现着光明和未来的魅力,充满着希望和胜利之光,成为中国共产党留给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是延安红色革命纪念地的永恒之美。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总共十二年五个月零四天时间,先后在凤凰山、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地办公,住的是窑洞,吃的是小米饭,学习、生活、工作条件极为简陋,但就在延安窑洞里产生了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选集》4卷中159篇文章中有112篇在延安写成,《毛泽东文集》8卷802篇中有385篇在延安写成,《毛泽东书信选集》372篇中有142 篇写于延安,《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1628篇文章中938篇写于延安。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保安(今志丹县)的窑洞前留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毛泽东拍下的头戴八角帽,剑眉微皱,神态儒雅的矫健身影,他采访毛泽东写下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让世界开始认识一个“红色中国”的传奇。凤凰山麓的窑洞仿佛回响着毛泽东迎接不远万里,前来支援中国人民抗日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的热情洋溢的谈话;杨家岭窑洞前小石桌旁, 留下了毛泽东会见安娜.路易.斯特朗提出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 “历史名言”;王家坪的石桌上记录者毛泽东送长子毛岸英到吴家枣园去上劳动大学拜农民为师的殷殷叮嘱;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有毛泽东为悼念因烧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而发表的充满革命激情,感人至深的“为人民服务”的主题讲演;王家坪窑洞里传颂着毛泽东与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窑洞对”的千古佳话。在这里既有由中国共产党创办、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抗日军政大学,也有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的鲁迅艺术文学院。在这里既有在抗日烽火中首演的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也有“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的《黄河大合唱》。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和奋斗使延安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民主圣地,成为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当年无数爱国进步青年,怀着“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的理想,来到延安,后面更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希望再回延安的渴望,巍巍的宝塔山,汤汤的延河水,万众瞩目的清凉山,胜似江南的南泥湾。延安各处纪念馆、纪念地,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储存库”。这些不动的历史旧址,诉说着当年桩桩件件共产党人的传奇故事,让人们感受到的是理想,看到的是希望,给予人们的是精神、是鼓舞、是力量。体现着以共产主义的真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善为内容的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美。到这些地方拜谒、瞻仰、学习,可以使人心灵得以滋养、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延安红色革命圣地具有持久永恒的美,其魅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丝毫的减少。

三是延安城乡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之美。昔日的延安,黄色曾经是基本的色调,干旱少雨是恶劣气候条件。延安地貌以梁峁、沟壑为主,由于上世纪连年的滥垦、滥牧、战乱,生态环境濒临崩溃,水土流失严重,一度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在这里一刮风,黄土、沙尘遮天蔽日。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这里成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99年8月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延安视察,向全国人民作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重要指示。延安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要求,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党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老区发展的明显制约。强调要切实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二十多年来,延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坚持一代接着一代种树种草。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高原大地发生由黄到绿的重大转变,山山峁峁的黄土高坡不再有昔日的尘土飞扬,代之以成片的树林花草覆盖。延安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延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特别是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成为各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据延安市林业局统计,目前整个延安林果面积已达676万亩,苹果年产值达到120亿元。延安的雨水明显增多,沙尘天气明显减少,陕北民歌里“蓝个盈盈的天上飘着一疙瘩云”成为常态,空气质量逐年好转,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雨过天晴后如水洗般干净的圣地蓝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高处远眺,满山披绿、生机勃勃。青山隐隐,细雨蒙蒙,水满陂塘,树绕村庄,延安城乡绿水青山让人们感受到生态环境的优美。

四是南泥湾处处好风光的赛江南之美。南泥湾位于延安市区东南45公里处。一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繁荣。但到了清朝中期,由于清统治者挑起了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这里便成了野草丛生、荆棘遍野,野兽出没,杳无人烟的狭窄荒凉溪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加上严重自然灾害,边区财政经济遇到抗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阶段,各机关、学校、军队几乎断炊。面临极其严重的困难,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春,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他们战胜重重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七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南泥湾,真与往年不一般。昔日黄色沟壑与峁梁,都已铺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一派绿意盎然,充满生机景象。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环绕、绿水依傍。一个个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秀美的村庄,红色足迹随处可见。道路两旁香紫苏在微风中摇曳,飘来阵阵清香。五颜六色的百日菊,开得野性、自由、奔放,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更有那百亩葵花朵朵笑脸,千亩荷花竞相绽放,万亩稻田丰收在望。这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陶醉,感受到南泥湾一派赛江南的田园风光之美!

五是和梁家河一样成千上万个富裕起来的新农村的小康生活之美。从延安出发,经过延川,从千年古郡文安驿镇向东南大约五公里多路程,我们来到了梁家河。一个能把人心留住的“大有学问的地方”。1969年,15岁的习总书记下乡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在这里度过7年的青春岁月。习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离开梁家河40多年来,习总书记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鼓励乡亲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两次回到梁家河,特别是2015年2月13日再次去看望乡亲们,让村民们倍受鼓舞。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梁家河村开始改变落后的面貌,从以往单一的农耕方式,向以农、林、牧相结合的农村经济模式转变,村庄的里里外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013年村里修通了柏油路,2014年与周边的梁家塌、舍和沟、木瓜山三个村庄合并而成梁家河村,成为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今天的梁家河村,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计生卫生医疗服务室、枣果协会、畜禽养殖合作社、文化科普农广服务室等场所应有尽有,各项事业生机勃勃。村里的生态果园已发展到1200亩,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小吃店、特产专卖店,还可以到村上的旅游公司上班。村民们用上了互联网,小卖部开通了扫码支付,村民收入增加,生活环境变美,乡亲们住上了新建房,许多村民还买了小汽车。梁家河村给人的感受是生态优、村庄美,村民富,生活好。其实岂止梁家河,自从2015年2月习总书记亲赴革命圣地延安,看望老区人民,指导脱贫攻坚,并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强调要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五年来,延安市党员干部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年5月延安正式宣布,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小康路上新生活。在这块辽阔厚重的红色热土上,一个个富裕、生态、美丽、幸福的新农村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幅美丽乡村的宏大现实画卷正渐渐变成现实。让人感受到富裕起来的新农村的小康生活之美。

六是延安新城的超前规划大气恢宏的美。这次研修期间,我们到了延安新区参观。延安新区位于延安清凉山北部,面向延河,眺望宝塔。2012年延安市委市政府根据延安城区人口急剧扩张,拉大城市框架、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已变得十分迫切的现实,本着缓解城区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保护好老城区革命旧址,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做出“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建设延安新区的重大决策。八年来延安人民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区,克服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和保障下,经过数万名建设者辛勤付出,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把原来沟沟壑壑的山峁变成“延安的小平原”,在这片黄土地上打造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现代新城。延安新区建设可谓是个"大规划"、"大手笔",相当于在山上再造两个延安老城区的面积。我们在新区参观了延安学习书院,俯瞰了新区风貌。新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的新颖超前,道路的笔直宽敞、明净美丽,幢幢楼宇的错落有致,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绿草如茵、功能齐全、幽雅舒适的居民小区,品种繁多、五彩缤纷的树木花草,花团锦簇、蔚为壮观的座座广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给人以规划超前、大气恢宏的美,生态环境的美。让人看到一个充满前景的发展高地。

延安的研修时间虽短,但在这里我们收获了知识,精神,力量,还有友谊。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延安,一个大美的延安,一个充满希望的延安。而所有的这一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改革开放英明决策,更离不开延安人民的艰苦奋斗。我们将把所学所获带回学校,坚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用延安精神育人,把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增强教学实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AMY
大美陕西网
微信二维码官方
微信号
二维码
联系客服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