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去延安》编剧杨军:红色题材作品应传导向上的精神力量

2020-07-05   来源:大美陕西网 作者:文艺访谈

革命精神可以缅怀历史,更可以照耀未来。在红色舞台剧《送你去延安》上演一周年之际,小编就红色题材创作对话了该剧编剧杨军。

编辑:《送你去延安》作为一部红色剧,自去年演出以来,市场一直很火,您能不能谈一谈这部剧。

杨军:《送你去延安》是一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作品。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部剧是一部尊敬历史、致敬先辈、讴歌英雄的现实主义作品。80多年前,“到延安去!”这句话是无数热血青年的革命理想。当时的延安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地吸引众多革命志士“朝圣”般地向延安涌去。

编辑: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一般很难把握,您在创作这部剧时,怎样把握“实”与“虚”的关系?

杨军:红色题材作品,一定要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创作中,我坚持红色作品创作“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创作,尽量让故事能吸引人。剧中主要人物张仁哲、东方亮、李开元都是有人物原型的,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合理的艺术创作,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创作态度。

编辑:您的《大汉钱潮》《埙娃传奇》等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近年来,您在红色题材创作方面又出很多作品,这些不同类型创作有没有冲突的地方。

杨军:文艺作品创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存在冲突的问题。作为一个写作者,不能只局限在某一个领域,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弘扬和传承革命文化,当然,更不能忘了广大青少年儿童。

编辑:红色题材文艺创作重点是什么?如何才能充分体现其创作内涵。

杨军:红色题材文艺创作重点是要提高作品质量,提升创作者的审美品格。通俗的说就是“既叫好又叫座”,也可以理解为主流意识和大众意识合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这就要求创作者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与市场意识。

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是“文艺”而不是“历史”。文学叙事有其独特性,史实精神固然重要,但要直面市场,直面各种层次的受众,就应当遵循“文学叙事”的原则,讲求叙事的技巧性。可以通过开掘“个体记忆”和“小叙事”表现等,完成叙事的创新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可以任意装扮。红色题材文艺创作一定要具有“当代意识”。法国理论家福柯所说“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时代,重要的是讲述话语的时代”。在当代现实语境下,红色题材创作需要寻求一种能震撼当代读者心灵的亮点,并以此统摄作品。

编辑:“红色是革命的颜色、正义的颜色,人民的颜色”。您提到的“红色题材作品要以理想主义气质传递深邃精神力量”如何理解。

619261985.jpg

杨军: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启迪思想、振奋精神、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重要作用。红色题材承载着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一座宝库。《人民日报》曾经就红色文艺作品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评价:“如一道道深刻的年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历史;如一面面鲜艳的旗帜,标示着人类意志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像一声声嘹亮的号角,激励着华夏儿女沿着民族复兴大道坚定地走向未来”。这是经典的红色题材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常演不衰的“秘笈”。

编辑:您除了《送你去延安》外,还创作了《红色命脉》《边币》《延安红剑》《呼号:XCNR》《红色金融足迹》《海伦的口红》《特别行动》《关中少年》《秦岭母亲》等许多红色题材作品,能否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杨军:这些剧目是我多年来创作的部分红色题材作品,里有舞台剧、电影、纪录片等,有些已经上演,有些正在制作或者创作中。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其中一些作品将作为献礼剧推出。

编辑:感谢杨老师接受访谈,我们期待您有更多的好作品推出。

杨军,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作家,中国现代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金融作协主席,陕西省编剧协会理事,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百优人才”。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