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七一专稿:铭记马栏,学习马栏

2020-06-30  来源:《大美智库》  作 者:张全省

——马栏革命纪念馆参观心得

201609210531050.jpg

明天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9周岁纪念日。纪念党的生日,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历史,更不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家留给我们的革命精神。为了缅怀党的丰功伟绩,重温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弘扬革命精神,我们到马栏革命纪念馆进行了学习考察。

一、马栏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

之所以选择到马栏学习考察,一是我们大致了解到,马栏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经写下过极为光荣的一页;二是这个地方在民主革命时期被称为小延安,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南大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具体当年在这里发生了什么,我们并不是十分清楚。

经过5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马栏革命纪念馆。蓝天白云,让人心醉,青山绿水,心旷神怡。

来到这里,我们才进一步知道,马栏革命纪念馆位于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马栏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总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活动地区之一。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在马栏转角成立。1936年,彭德怀、任弼时、邓小平、聂荣臻、杨尚昆等率领主力红军南下时,在这里开展扩红和地方工作,达八个月之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西安乃至全国各地仁人志士和军用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红色通道。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分区机关驻此长达8个春秋。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汪锋等老一辈革命家和赵伯平、高锦纯、杨伯伦、张德生、孙作宾、吕剑人、张邦英、霍维德、张仲良、张鹏图、王世泰、文年生、陈国栋等革命领导人在这里长期生活和战斗过。中共山西省委、河南省委也曾在马栏办公。著名教育家、民盟西北总支部负责人李敷仁在咸阳遭国民党特务枪击,被地下党营救后,接到马栏养伤,后到达延安。同时,马栏又是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1937年7月后,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先后在这里办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二、马栏考察留下的深刻印象

到这里参观学习,印象最深的第一件事是马兰根据地文化建设丰富多彩。马栏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物质条件极为艰苦。尽管如此,这里的精神生活却极为充实丰富。在物质极为贫乏的条件下,马栏根据地创办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等学校,创办了报刊杂志,创立了关中剧团,陕西省文艺工作团,陕西省眉户剧团,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等文化演出团体,不仅培养大批革命需要的人才,也丰富了根据地军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件事情是马栏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很有特色。当年根据地民众的文化程度很低,但民主政治的热情和精神可嘉。给我们印象很深的是其中的一幅照片,记录下不识字的老百姓用在碗里投豆豆的方式,选举自己中意的人民代表的场面,他们的认真热情投入让人感动。再就是充分实行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调动各方面民主抗日的积极性。1942年5月赤水县二届二次参政会期间,议员王忠泉写诗“赞三三制”中写到:发扬民主真精神,三三政体划古今,选贤任新政修明,始信亚东会有人。就是当年马栏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状况的真实写照。

第三件事情是这里的社会建设搞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安置移民,救济灾民,解放妇女,改造二流子,使这里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当时流传的顺口溜说“二流子,馋又懒,东逛西浪吃洋烟,吃得腿长脖子细,家里没有二亩地,公家听着要反对,邻家骂你没志气,老婆骂你没脸皮”。以陕甘宁根据地为例,在1935年大约有所谓的二流子7万人之多。但当时马栏根据地的共产党人没有对这些人放弃,而是采取批评教育,现身说法,鼓励帮助,加强改造,经过共产党人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些人大都成了自食其力的好劳力,有一些人还成了支前模范,极大改变了当时社会风气。

第四件事情是这里的经济建设富有成效。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挑衅和严密封锁下,马栏根据地面临极为严峻的经济困难。但根据地军民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在习仲勋等同志带领下,从乡村到机关、部队、学校,从最高领导到普通老百姓,从年轻力壮的青年到年老体弱的老人,从妇女儿童到游手好闲的二流子,都参加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白手起家,齐心协力、艰苦创业。不仅开荒、种粮、种菜,妇女纺织,还开挖了300多孔窑洞,建起了部队医院、被服厂、修械厂、仓库以及标志性工程工字房大礼堂等。不仅解决了关中分区党政军群机关办公、住宿等问题,而且到1943年底,关中分区的部队、机关、学校和广大农村基本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有效地克服了财政经济困难,支持了长期抗战。

第五件事情是根据地领导与人民的关系十分亲密。在马栏革命斗争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为人民着想,为群众排忧解难,习仲勋同志回忆起那段经历时深情地说,“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时时刻刻离不开群众。部队要吃饭离不开群众,要打仗更要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一旦脱离群众我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可以说,没有群众,就没有我们生存的空间,是群众哺育了人民军队。”所以“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1942年西北高干局会议给习仲勋同志的鉴定中说:“他很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他是站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做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地替他们设想,设想怎样才是对的,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而没有丝毫的主观主义气味。因之,群众信任他,把他看做是自己人,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鉴定中还列举了很多习仲勋同志同人民群众亲密关系的例子,并得出结论:“由于这一切,使得习仲勋同志成为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这个鉴定是对习仲勋同志关心群众,从而得到群众爱戴、信任的真实记录。

三、铭记马栏,学习马栏

民主革命时期被称为小延安的马栏,作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南大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写下过极为光荣的一页,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想我们到这里参观考察,最主要的是通过重温这段不同寻常的革命历史,弘扬老一辈革命家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在那种艰苦条件下,凝练出来的马栏精神。这就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过程中、以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发展、巩固以马栏为中心的关中分区的革命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并由马栏为中心的根据地的革命实践所证明的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主要包括对党忠诚、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联系实际、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亲民爱民,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政治开明,尊重民意的民主精神。这种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在纪念党的99岁生日的重要时刻,在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学习研究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同时我们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在紧张的革命战争岁月,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面对困难不屈服,面对挫折不退缩,始终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矢志不移坚持革命斗争的坚强革命意志;学习他们关心老百姓疾苦,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始终与人民在一起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们重视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改造社会,推动社会民主进步的责任和担当。在我们从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把学习考察的内容渗透进去,用马栏革命精神教育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奋发进取,掌握真知,学好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AMY
大美陕西网
微信二维码官方
微信号
二维码
联系客服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