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省:杨虎城主政陕西期间在交通水利教育事业上办的四件大实事

2020-03-31  来源:大美陕西网  作 者:张全省

对于杨虎城在1936年12月和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我们都很熟悉,但杨虎城当年主政陕西期间到底做了什么事,我们许多人还不是太清楚。2019年11月底学院组织师生到西安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参观位于西安市青年路上的西安事变纪念馆,我们不仅对杨虎城的革命经历有大致的了解,而且对他主政陕西期间对陕西交通水利教育事业的贡献有了进一步认识。

7d2d0f168a31423c9c932fe19201d909.jpg

1893年11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杨虎城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仅上了两年私塾就辍学。1908年杨虎城父亲杨怀福因参加反清会党组织“哥老会”,在西安被清政府处以绞刑。幼年丧父的悲惨经历,塑造了杨虎城的执拗性格,促使他走上对抗官府、救世安国的道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杨虎城率以劫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参加陕西民军,投身辛亥革命。1915年杨虎城的队伍参加讨袁的护国战争。1924年,杨虎城派代表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亲自为杨虎城办理了加入国民党的手续。成为国民党党员后,他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积极主张联共,参加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他聘请共产党员魏野畴担任他举办的三民军官学校的政治部主任,开始和共产党人保持起良好的关系。1925年任国民军第3军第3师师长。1926年4月,北洋军阀吴佩孚任命豫西镇嵩军首领刘镇华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纠集8个师10万人西入潼关,向西安发动进攻。欲消灭拥护孙中山的陕西国民军。杨虎城和李虎臣率领原属国民军序列的陕军1万余人抵抗了八个月之久,后来冯玉祥率军入陕,11月28日解了西安之围。1927年,杨虎城任国民革命军联军第10路军总司令,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10月29日,杨虎城率第十七路军入陕,11月3日就任陕西省主席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在主政陕西期间,杨虎城在交通水利教育事业上办了四件大实事。

一是修建西潼铁路。西潼铁路是陕西省境内的第一条铁路线,今天属于陇海铁路西潼段。早在1905年时任陕西巡抚的曹宏勋在汴(开封)洛(洛阳)铁路开工之际,就向清政府奏请筹办潼(关)西(安)铁路,清政府虽然同意修建,但所需资金400万两却要由陕西筹集。而当时陕西经济十分落后,财力严重不足,修建铁路之事毫无进展。1908年为保卫路权,陕西绅商学界提出商办西潼铁路,召开筹修西潼铁路大会,成立了"西潼铁路办事处",并设立了公司,但依然是热情有余,财力薄弱,多年过去,收效甚微。1911年5月清政府实行“干路国有”政策,西潼铁路又由商办改为官办。辛亥革命后1912年北洋政府曾将潼(关)西(安)铁路列入了修建日程。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朱启釿与比利时铁路电车公司代表陶普施还在北京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将原商办潼西铁路并入陇海铁路。杨虎城、冯玉祥亦曾为筹措路款呼唤奔走。1926年冯玉祥游历华山,在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内写下了"铁路不通,国民必穷"的警句,希望陇海铁路尽快向潼关延展,早日修到陕西。但依然没有进展。

1930年杨虎城担任陕西省主席后,对修筑陕西第一条铁路充满热情。在他就任省政府主席时提出的《政见商榷书》中,主张“体察地形,将全省道路,分别干线支线次第修筑,俾臻宽平,务使各处重要城镇,声气联贯,纵横四达。”在他看来,“陕省疆域广袤……交通不便,情势隔阑。”虽然“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但却交通闭塞。当今京汉、津浦、陇海铁路业已畅通,陕西交通还十分落后”,因此“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尽快把陇海铁路从潼关筑入西安”,“这是我心中迫切的意愿”。正在这时,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到陕西进行经济考察。杨虎城便积极主动找其商榷修筑陕西境内铁路的资金事宜,宋子文回南京后,路款落实到位。1931年4月,中华民国铁道部决定成立陇海铁路潼西工程局,修建潼西铁路。工程预算为1514.2万元(银元),中华民国铁道部拨款229万元,陇海、平汉、北宁、京浦、正太各铁路局拨款140万元,向上海的中国、交通、盐业、金城、中南等银行借款450万元,由铁道部拨借50万英镑,作为向外国购料、购设备之用。1931年12月,陇海铁路洛潼段建成,陇海铁路至潼关临时通车。1932年8月正式通车。1934年铁路开始由潼关向西安修建。7月1日铁路通车到了渭南。1935年西潼铁路全段修通,在西安举行了通车典礼。西安咸阳段1935年动工,次年2月通车。从清政府时期陕西巡抚提议修建西潼铁路,到铁路的真正贯通,历经晚清、北洋、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前后整整花了20年时间。我们可以看出旧中国修建铁路多么艰难,同时也感到杨虎城为修建潼西铁路付出多少巨大艰辛。潼西铁路东起潼关,沿渭河南岸西行,经华阴、柳枝、华州,跨赤水河抵渭南西关,越戏河,过新丰镇、临潼,再过灞河到达西安,全长132公里。全段修建潼关、华阴、华州、渭南、临潼、灞桥、长安等14个车站。1934年12月西安火车站开始修建,1935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潼西铁路的修通,改写了陕西没有铁路的历史,对陕西交通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对陕西的现代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二是修建西兰公路。西兰公路起自西安,西至兰州。自西安,经咸阳、醴(礼)泉、乾县、永寿、邠(彬)县、长武后进入甘肃,经平凉,越六盘山至兰州。全长719公里,陕西境内西安至窑店段共长199公里。清政府时期,陕甘总督左宗棠曾征集2万民工,军民一起修筑了西兰大道。并在大道两旁栽种26万株柳树。1925年国民军曾对西安到长武建的车马大道整修改善,但因路况太差,汽车难以行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次年又在上海挑起战端,"一·二八"淞沪战争发生,对国民党首府南京构成巨大威胁。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决定以洛阳为国民党政府的行都,以西安为陪都。决定组建西京筹备委员会,加速西北交通建设。为打通物资供应通道,国民政府决定修建西兰公路。

杨虎城既是西兰公路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他的十七路军又是建设的主力军。早在1929年杨虎城的西北军就与华洋义赈会共同负责,先“用以工代赈方式修建西兰公路。”鉴于当时陕西发生严重旱灾、饥民遍地。他提出对老弱病残,身体极度虚弱者,应尽快办粥厂或给予干粮,此为急赈,对尚有劳动能力者,把他们组织起来开渠筑路,以期救灾,兴工两利,此为工赈。1934年国民政府决定将西兰公路改建为丙等国道。7月23日,杨虎城在西安举行开工典礼暨誓师大会。以十七路军为主力的筑路部队接受检阅,已经卸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和新任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建设厅长雷宝华、总工程师刘如松等人参加并发表讲话,勉励十七路军吃苦耐劳,按时完成任务。杨虎城命令十七路军的特务一团、二团、炮兵团、独立旅第四团士兵开始施工,他们出西安西关后,自西廓门起向西延伸一公里分段施工,仅两个多小时时间,原来坎坷不平的旧路被修成宽阔平坦的公路。这一公里修成后,杨虎城同来宾巡回视察,典礼正式结束。杨虎城给部队分派施工任务,十七路军按照分派地段开始筑路。面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落差巨大、有山无石、有沟缺水的恶劣环境,面对战时“经费不足”“用水困难”“物料涨价”“工期紧迫”的特殊条件,十七路军战士们无所畏惧,依靠简单的筑路工具,边测绘、边施工,栉风沐雨、不畏艰辛,用铁军的信念和执着,将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倾注到这条公路里。1935年5月1日,西兰公路全线大部分工程完竣,西安至兰州土路通车。但原计划的第二期铺筑路面工程,因经费困难没有进行,只在西安西门外铺筑了100米的试验路面。西兰公路是唯一一条贯通西安——兰州的公路。西兰公路修建,对于西北地区的交通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在杨虎城主政陕西的30年代前期,陕西公路出现第一次建设高潮。不仅改建了西兰公路,而且省内公路由关中向陕南、陕北迅速推进,同时新修了西汉(宝汉段)、汉宁,咸榆、长坪等几条主要干线公路。以西安为中心,东西南北各路均与邻省沟通,全省的公路网雏形初步显露出来。

三是修建渭惠渠。自1929年开始陕西遭遇了连续五年罕见的大旱灾和瘟疫,庄稼颗粒无收,数以百万的黎民百姓以树皮、草根、观音土为生,全省250万人饿死,40万人逃亡。关中平原和渭北高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一下从天堂变成了地狱。田园荒芜,渠道废毁,百业凋零,民不聊生。1930年11月杨虎城主政陕西任省政府主席,面对罕见大灾,他十分痛心,心急如焚。11月14日致电南京政府请求拨款救灾,提出以导渭、开渠、筑路、掘井和泾渠工程开展工赈。11月15日再向南京政府和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为民请命,要求拨款赈济灾民和兴修水利。11月26日发表《政见商榷书》,提出“救济灾荒、肃清土匪、澄清吏治、振兴教育、整顿交通、兴办水利、免除苛捐杂税、完成地方自治”的八大治陕施政方针。当他看到八百里秦川大地因为缺水干旱,老百姓守着土地却无粮可食,决定把兴修水利作为恢复农业生产,解决百姓生计的头等要事。首先他请蒲城老乡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回陕担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其实早年曾留学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学习铁路土木工程,后来专门到德国丹泽工科大学主攻水利专业,立志改变祖国水利落后局面的李仪祉,很早就有修建泾惠渠工程的设想。1922年李仪祉受邀担任陕西省水利分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并为此组织测量队勘测渭北地形,还写出《引泾论》、《再引泾论》、《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泾第一期报告书》等论著,为泾惠渠工程的实施奠定了了理论基础。后因陕西省主席刘振华并不支持,甚至百般阻扰,李仪祉满怀一腔热血,茫然无助,报国无门,无望之下,出走京津等地,并从事教育等其他工作。工程被迫搁浅。这次杨虎城让他再担重任,负责泾惠渠工程建设,让这个惠民工程能尽快建成,抗旱救灾。其次是拨专款50万元大洋,加上在国外华侨的赞助共筹集百万余元,解决了款源问题。再次是建立了组织机构。在泾阳县王桥镇的社树村设立工程指挥部,积极开展人员调集、经费筹措等开工前的准备工作。1930年冬筹备多年的泾惠渠水利工程终于开工建设,作为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和陆军十七师师长孙蔚如、华北慈善联会委员长朱子桥等亲自参加开工典礼,这项历经曲折、利国利民的重大水利工程终于付诸实施。

至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地50万亩。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渠道全长270公里,能够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礼泉等5县69万余亩农田。杨虎城亲自为渭惠渠通水典礼题词。泾惠渠流经之处,旱地变水浇地,“泾三原,米粮川”成陕西民谣。杨虎城作《泾惠渠颂并序》:“民享乐利,实泾之惠,肇始嘉名,流芳百世。洛渭继起,八惠待兴,关中膏沃,资始于泾。秦人望云,而今始遂。年书大有,麦结两穗。忆昔秦人,谋食四方。今各归里,邑无流亡,忆昔士女,饥寒交迫,今渐庶富,有布有麦……”表达了社会各界的欣喜之情。泾惠渠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在杨虎城支持下,由李仪祉主持,陕西的水利建设事业如火如荼地展开。泾惠渠竣工后,李仪祉辞去建设厅厅长,任省水利局局长,集中精力兴修水利,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体工程。1935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梅惠渠也于1936年开工,到1938年完成。泾、洛、渭、梅、沣、黑、泔、涝八大水利灌区工程相继建成,被称为陕西关中八惠,代表了民国时期关中水利建设的最高成就,对解决关中平原地区百姓的抗旱用水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支持创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就是今天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虎城在主政陕西期间,对于教育事业格外重视,多次同教育厅厅长周学昌、绅士寇遐及省内各地教育官员开会协商教育事宜,采取了多项兴教举措。一是尽力压缩军费、裁减行政开支,充实教育经费,组建了“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二是整顿各级学校,提拔重用青年进步知识分子,担任中学和师范学校校长,扩充省立各中小学班次和学生名额,大力提倡乡村办学。在他支持资助下蒲城县孙镇高级小学、甘北村初级模范小学(后改为培民小学)、蒲城尧山中学、阎良镇小学等相继建立。三是与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十五人发起创办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培养高级农业人才。1932年秋,在于右任等人力争下,国民政府批准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于右任、杨虎城等十五人被委任为筹备委员。后更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为了办好学校,杨虎城亲自到咸阳、兴平、武功等地寻找合适校址,最后选定在中华民族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圣地武功县划定校园范围,而民国十八年后陕西连续五年发生旱灾、瘟疫,关中地区地价非常便宜,杨虎城和于右任以一亩地一块钱为筹建中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一次购买了两万亩建设及实验田,为学校尽快建立奠定基础。他经常与筹建主任王子元商定建校具体事宜,还为校刊《西北农林创刊号》题词:“立国之基”。1932年陕西引进了历史上第一台拖拉机,杨虎城将这个被人们称为“铁牛”的农具转交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引来附近成千上万群众争相观看。1934年3月,筹委会公推于右任为校长。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学大楼正式奠基,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正式成立。1936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辛树帜为校长。同年8月,开始招收农艺、森林、园艺、畜牧、农业经济、水利等六组首批学生101人。在杨虎城支持下陕西在农业发展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首先是“直接或间接引入外国苹果良种”,总数达三四十个品种;其次是兴办养殖业,引进外国优良品种美利奶羊、萨能奶山羊、土根堡山羊、荷兰黑白花奶牛、娟姗奶牛、更赛奶牛等,由陕西公私农牧场或农户中饲养,促使西安等城镇兴起乳品开始经营。再就是1934年建立了陕西棉花改进所,选育推广优良棉花品种。

这次参观考察,虽然时间短促,但收获满满。杨虎城因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剿共,联共抗日”,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结束了国共10年内战,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全民族抗日战争发动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周恩来称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通过参观我们不仅对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历史有了进一步全面的认识,同时对杨虎城主政陕西期间对陕西交通水利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也有以下感想和体会。

一是杨虎城是一个务实的人。他所干的事情多听取社会多方建议意见,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咨询,同时自己亲身考察,掌握实情。这使他做出的决策,做的事情大都能从陕西实际出发,造福于民。

二是杨虎城是一个亲民的人。他所做的事情,包括救济灾民,以工代赈,都能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为老百姓的生计考虑,他兴修水利是为了老百姓防旱灌溉,多打粮食,过上宽裕的日子;兴办教育是为了开启民智,培养人才;发展交通是为了振兴经济,方便百姓,这一切都是从社会发展和民众的需求考虑的。

三是杨虎城是一个干实事的人。杨虎城主政陕西虽然时间较短,但这期间在交通水利教育方面的所办的事情,样样都是老百姓需要,为百姓带来实惠的实事。

纵观杨虎城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爱国抗日将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而且其所作所为为陕西近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将永远铭记他的功德和业绩。

参考文献:

1、凡雨:《杨虎城的“文治”:四年时间成绩显著》,《西安晚报》2014年12月7日第8版。

2. 陈崇凯:《简论杨虎城对陕西近代开发的贡献》,参见相从智主编:《中外学者论张学良杨虎城和阎锡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王琳琳:《西兰公路削陡峻 扩仄险 通甘陕》,《中国公路》2017年,第14期。

4.酝籍、小玮:《中国现代水利之父李仪祉》,《新西部》2003年第10期。

5.原志军:《决堤为雨桑梓情——纪念杨虎城将军诞辰一百周年》,《陕西水利》1993年第5期。

6.关联芳:《西北农业大学校史1934-1984》,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张波:《西北农牧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陕西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AMY
大美陕西网
微信二维码官方
微信号
二维码
联系客服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