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人生:一位面塑大师的指尖奇缘

2019-11-12   来源:大美陕西网 作者:杨宁 齐小飞

不到12平尺的工作台前,郑更民拿起面团随手一掰,搓、捏、揉、压,眼睛、鼻子、嘴巴就全有了……言语间,小小的面团仿佛被注入了灵魂一般,一个萌态可掬的小娃娃就呈现在眼前。走进位于西安市莲湖区永安路的郑更民雕刻面塑艺术中心,翩翩起舞的花仙子、俏皮可爱的小熊维尼、艳压群芳的杨玉环、凶猛威武的金刚狼……一组组雕刻精致、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就像被施了魔法般,脱离了坯子活了起来。

从食雕到面塑 面点大师的跨界之路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和做手工,空闲时总要拿块面团自己捏着玩。”郑更民回忆说:“1995年,我在西安学习面点制作、热菜制作和食品雕刻。做冷盘时,经常要用食品雕刻作为菜肴的点缀围边。但我慢慢发现,食品雕刻保存时间很短,看着自己精心制作的食雕很快坏掉不能再用,心里很失落。联想到面塑色泽鲜艳,可以长期保存,要是把面塑和食品雕刻相结合,就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如痴如醉地自学面塑艺术,想尝试把民间面塑艺术引入到烹饪中来,用面塑替代食品雕刻。

面塑制作并不容易,在学习实践中,郑更民遇到很多问题。在面塑制作中,配料一般用糯米和面粉,但和面很有讲究。一开始,他和面不均匀,面稀了,没黏性,面人捏不起来﹔面厚了,捏不动。经过反复琢磨、反复实践,郑更民终于掌握了和面的技巧。慢慢地,他的面塑造型也做得有模有样了。

指尖上的奇缘 为非遗注入创新力量

随着作品的不断增多,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他发现,用传统配方制作的面塑作品,放置时间不长就会干裂变形甚至发霉变质。他猜想:这应该是配料不合理造成的。如何对传统的面塑配方进行改良,使面塑作品能够长期保存?这成了萦绕在郑更民脑海中最重要的问题。经过反复试验调整配方后,他终于摸索出面的最佳配比方法,在糯米和面料里添加一定量的化学物质,面塑作品制作完成后自然风干。这样,面塑干裂、霉变的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他制作的面塑作品就可以保存长达十年之久。

近年来,民间非遗的传承越来越得到重视。随着面塑艺术的不断发展,古老的技艺不断被发扬光大,而传统的面塑造型已不再能满足如今人们对艺术的多样性需求。在继续传统技法的同时,郑更民开始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扩大面塑题材,丰富面塑内容。机车美女、卡通动漫、狂野巨兽、变形金刚等新派面塑作品为他的“面塑王国”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所塑戏剧人物工架优美,古典人物栩栩如生,动漫人物亦逼真传神。

手艺人的匠心 让古老技艺代代相传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他的面塑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面塑造型更加形象、细腻、传神。他擅长的人物面塑形态逼真,或坐、或卧,或立、或舞,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韵味各不相同,令人叹为观止。近年来,郑更民刻苦钻研学习,大胆创新,将传统面塑、雕刻和现代软陶制作、泥塑、手办相结合,创作出风格独特的面塑作品。他的作品既有仕女、武将等古典人物传统题材,又有动漫、游戏等经典人物题材,还有各种动物、花卉、半立体画框面塑、油泥雕塑等内容。

勤奋努力换来丰硕的成果。郑更民现为国家雕刻高级技师,先后在陕西最大的两所烹饪学院中任教,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食雕精英。2004年,郑更民雕刻面塑艺术中心在西安挂牌成立,成立至今,已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雕刻面塑爱好者近千人。“这项民间艺术我不仅要传承下去,还要让更多的面塑爱好者也能掌握这项技能,让面塑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郑更民说。

《大美陕西·记录者》系列专访之走近新派面塑艺术家郑更民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