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延安》: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散发精神光芒

2019-08-22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柏 桦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海报。以下均为资料图

为铭记奋斗历史、弘扬伟人精神,以著名作家曹谷溪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为蓝本,由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精心制作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于5月15日登陆全国院线,为社会各界献上一部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激励当代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奋勇向前的精品力作。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剧照。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创作之初就受到了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单位的关注和指导,并得到了周恩来同志的亲属及他曾经的秘书、警卫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该片上映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不仅作为教学课程在中共中央党校点映,还入选中宣部、教育部等联合主办的“看红色电影,爱伟大祖国”优秀电影进校园系列活动播放影片。中宣部《党建》杂志社更是召开以“弘扬周总理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研讨会,总结研讨了该片的艺术成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8月19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颁布,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与电视剧《黄土高天》、话剧《平凡的世界》、歌曲《一路走来》、长篇小说《主角》同时为我省赢得殊荣。

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陕西省2018年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也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该片由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青伟和羊君担任编剧,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演员联袂演出。

该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带着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4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影片中,周恩来专程去看望曾经在风雪中为他送上热饭、大儿子也为救他而牺牲的曹大嫂。年迈的曹大嫂虽然脑子已经糊涂了,但手里还在缝补着大儿子留下的连续穿了两代人的外套……凝视着无怨无悔的曹大嫂,周恩来默默地将自己的老花镜给曹大嫂戴上。一个动作道尽了周恩来心中说不出的痛苦、愧疚和深情厚爱。

得知周恩来回到延安的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见一见周总理,和周总理拉两句家常。看到这么多老乡闻讯赶来,为了不给百姓添麻烦,周恩来从宝塔山上下来时让司机开车绕道黄河滩,结果车陷在了泥里。专程赶来的老乡们二话不说就将吉普车从厚厚的黄泥潭中抬到了岸边。看着这些憨厚淳朴的老乡,周恩来感慨万千……

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周恩来与当地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周恩来鼓励他们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节,将晚年时期的周恩来对延安这片他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和这些曾经生死与共的人们的魂牵梦绕、难以言说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最后,周恩来在飞机上请求飞行员:“在延安上空再飞一圈,我还没有看够。”而黄土地上的人们也都像是感受到了某种呼唤一样,纷纷抬起头来望向天空。周恩来从飞机上望向延安的每一位乡亲、每一寸土地,他还有千言万语尚未诉说,却再也无法让老乡们亲耳听到了。

整部影片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紧张的情节推进,只以深情的画面和强烈的情感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贯穿其中,把周恩来对人民的深切情感刻画得栩栩如生。

独特视角突破重大题材创作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仅剧本创作就经过了4年的精心筹备。在4年时间里,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深入采访周恩来的亲属周秉德等人及周恩来曾经的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工作人员,多方面详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了解周恩来的工作、生活及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恩来本人以及他1973年回延安的这段历史有关的图书、影像、史料等文献资料;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主创团队仅对剧本就进行了10余次修改,精益求精,为该片的后期拍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该片首次以周恩来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演绎了一代伟人周恩来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回顾和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延安新面貌,体现了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的精神风貌。

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226万老区人民从此告别绝对贫困,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

宝塔山依然巍峨,延河水依旧奔流。回望历史,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见证了经受血与火洗礼的新中国的诞生,也见证了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情谊;放眼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时期给文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历史与现实的时代交响中,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行程中,影片《周恩来回延安》所呈现的审美价值散发着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对于当下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具有深刻意义。

品格是一盏明灯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剧照。

“我扮演周总理20多年了,一点一滴的学习、一点一滴的积累,不仅影响了我演戏、做人,也影响了我整个人生。周恩来总理的伟大情操、高尚品德、人格魅力,就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我,让我一步步在向这个伟大的灵魂靠近。”8月19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导演、主演刘劲在谈及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创作时如是说。

“关于这部电影的创作,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几年前,我在一个活动上偶遇了作家曹谷溪。‘刘劲,我要送给你一件礼物。’曹谷溪先生将他创作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交到我的手上,他说我是这部影片最合适的扮演者和导演,把剧本交给我他才放心。”为了曹谷溪先生的期待与嘱托,刘劲开启了首次执导之旅。

“周总理回延安,就只有22个小时。如果按照从一开始到延安、下飞机、见了谁、参观哪儿、参观完后与大家伙儿一起吃饭这么拍,那就是拍纪录片了。”刘劲坦言,主旋律的电影不好拍,主旋律电影的情感戏更不好拍。如何在周总理回延安的22个小时里,让周总理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如何表现周总理与延安人民的真挚情感?经过4年间10余次的剧本修改,主创团队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还原真实场景,用大量的细节去表现周总理和延安人民的这种深情厚谊,表现共产党和老百姓的鱼水深情。

“在拍摄老百姓帮周总理抬车那场戏时,现场的群演们是真的将我们连人带车一起抬了出来。这场戏要求我站在车上和老乡们说话,我站在车上看到身边这些热情的老乡,已经哽咽难言,眼泪忍不住就掉下来了。”刘劲说,“因为这些老乡有的曾经见过周总理,他们是当年欢迎周总理的人群中的一员。他们一见我也是热泪盈眶,试戏、走戏、排练,他们一直掉眼泪,压都压不住。”

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刘劲特意挑选了陕西本地的演员。电影中陕北话、陕西话的运用也很好地增加了影片的亲切感与真实感。“陕北当地的演员包括群众演员,都特别真诚朴实,可以说在影视城之类的地方根本找不到这样的演员和群演。”对于陕北人民的淳朴和可爱,刘劲不住地赞叹。或许这份独特的情感和经历,正是影片打动观众、走进观众心灵的那把钥匙。

“演了这么多年周总理,不是我塑造周总理的形象,而是周总理的品格和形象在塑造我。”在刘劲看来,周恩来这个角色,跟其他角色不一样。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周总理本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被替代的。而刘劲也一直在探索将周总理真实的内心世界外化。“塑造好这个形象很难,我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这件事。”

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生动再现了周总理在时隔26年后,重回革命圣地延安的22个小时,演绎出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凸显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情深。这部典型的主旋律电影,用票房和口碑证明了它的与众不同。

据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出品人孙昌博介绍,截至目前,该片票房已近3000万元,在同类型题材影片中名列前茅。该片自上映以来,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及观众的热议和好评。孙昌博表示,下一步陕文投集团还将聚焦现实主义题材,积极参与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投资、出品,肩负起弘扬主旋律的责任担当,为提升影视陕军文化品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