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嘶长空——记导演资深策划师惠利胜

2019-04-26   来源:大美陕西网 作者:张军峰

陈彦先生的长篇小说《装台》讲述了一群以装置表演舞台的方式讨生活人的喜怒哀乐。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该小说的原型人物之一。

(一)

引镇东北方向约5里,浐河在此处显得异常平静,涓涓向北,两岸绿树成荫,村庄在斜阳下也异常安静,数缕炊烟缓缓漫起,几只羊咩咩地叫声唤醒了一位青年的思绪,他愿意把车在村口多停一会儿,回家的路显得漫长,以前数月甚至一年才回村一趟,最近这些年,村里有了红白喜事,村里人一叫,他也会回去帮忙的,进村情怯,往事不堪回首。

如今归来不再是少年,可对于家乡既爱又恨,再怎么的,亲不亲,故乡人,那儿有童年的快乐和伤感,想忘也忘不掉。

村里老人说,因村子处于秦岭不断抬升的断层地带,曾发生过地啸,其声如雷,断续有马嘶声,得名马嘶坡。也有人说因为某皇帝上坡时马失前蹄而嘶叫得名,还有人说是穆桂英的战马在此嘶鸣,不管是哪一个传说,该村就叫马嘶坡。

马嘶坡自古是一个贫穷的村落,而惠利胜家是村里最穷的几家之一。

在他十岁那年,1998年夏季母亲去世了,只有35岁,那一天,惠利胜依稀记得,灵堂就设在窑洞的最里面,他一个人都害怕,不敢到跟前去,父亲低着头不说一句话,比自己大五岁的姐姐嘤嘤哭着。他也是懵懵懂懂。

初中上了一学期他就自动辍学了,他骑自行车卖过饸络,卖过冰棍,还在村里砖窑拉过砖胚子。

13岁那年,姐姐出嫁了。 马嘶坡、沈村和王疙瘩都属于黎明村的自然村。姐姐嫁到了沈村。

姐夫的姑父在玉门老城油田上班,姐姐和姐夫带着他与外甥女来到了玉门油田,在三三区以卖菜为生。

惠利胜就这样和姐夫,姐姐每天早晨四五点起床,进菜,装菜,摆摊,吆喝,过称,起早贪黑。尽管很努力,生意只是马马虎虎混个生活。

就这样惠利胜在这里呆了大约两年时间。1995年他回到了西安,先是在建东街的李三烤鸡店干过一阵子,每天干着洗鸡、烤鸡的活儿,枯燥而且苦累。

一阵子后就离开了李三烤鸡店,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卖水果,城管整天撵着,东躲西藏,打着游击,水果呢,是易耗品,加之卖不过就得折损,挣不了钱。他又卖了一段时间菜,还是打游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这样又混了不到一年。自己在街上时常受一些人的欺负,但是他都忍气吞声,有时候想反抗,又挨了一顿打。1996年,他又回到了姐姐身边,继续着曾经的贩卖蔬菜,水果的小生意,经常往返在嘉峪关,酒泉,高台,玉门之间,1997年初他想去学武术,强身健体,保护自己,不受欺凌,听说酒泉有一家西北武术保安学校,他用自己挣的一点钱和向父亲要一点交了学费,学了半年。他们一批学员又被转到了广东翁源县一家武校上了三个月,才分到了广州一家保安学校经过短暂培训,终于分到了广州市一家叫长宏电子厂当了保安。

保安也不是好当的,年轻气盛的惠利胜受不了整天挨队长训与复杂的人际关系,家里又要盖新房子,父亲一个人也忙不过来,他决定不干了,就卷了铺盖又回到了西安,那年他记得很清楚,是1998年5月,闲了一段时间,在西安五路口一家书店当收银员,卖书,这一段时间,他也清楚了书的进货渠道,感觉卖书利润还蛮可观的。

他不想就这样一直给人打工,他想自己干,因而买了一辆旧三轮,开始自己进书自己卖。在城中村和大街上来回转悠,不固定。一段时间后,他弄清了什么时间哪儿人多,城管还撵的少。

草场坡体育场是他经常去的一个点,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是主要客源之一,他虽然不是球迷,可是国力队的胜败和球迷们的喜怒哀乐他都了解。杨家村、八里村、文艺路都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有时候,人多些,他就招呼客人,人少时他就把顾客翻乱的书重新整理好。

也有闲的时候,他就靠看书打发时间。他把自己卖的几乎读了个遍,有些字他不认识,就查字典,或者揣度它的意思。虽然有时候还不太懂,但是他总是坚持把一本书看完。

特别是小说,因为只要作家刚出新书,市场就会流行一阵子。那个年代信息还不发达,全民文学热,一本小说可以让一位作家一夜成名。韩寒的《三重门》、池莉的《来来往往》、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他都读过。

有时看的连卖书都忘了,人家还以为他也是买书的,卖书人不在。惠利胜这一阵子看了很多书,有流行小说,历史文化类的,轶事旧闻的,画报的,很多很多。包括流行影视剧的书,譬如《还珠格格》,一阵子很火。

过了些日子,他看见人家卖瓷器很火,他也就进了一批瓷器茶具,反正在他眼里,只要能赚钱,他就能干。

(二)

2000年腊月的时候,在新城区环卫上班的父亲病了,他雇了一辆车拉着父亲,回到了村里养病。家壁四徒,八面进风,冰锅冷灶,房子盖了主体,还没有装修,才一个多月人就快不行了。村里人经常过来探望,自家人和堂哥们并帮惠利胜为他父亲置办老衣,棺木,姐姐也和姐夫离了婚,去云南打工去了,联系不上。

回来的时候,家里连电也没有,他和村里人也不熟,找到自家门上一个哥,让他联系了电工接上了电。谁知道,电工嫌惠利胜没有亲自给他打招呼说拉线用电的事,私自用电快一个月了,腊月初十电工又给把电掐断了,屋里又成了漆黑一片。许是因为冷,也许是命,腊月初九给父亲在病床上过了生日,初十父亲竟在半夜三更无声无息咽了气。那一夜,家里夜很静,静的能听到针叫到地上的声音,远处的风声狗叫声不断,惠利胜隐约感觉到父亲走了,但因为害怕,不敢到父亲的床跟前看一下,在被窝,蒙着头挨到天蒙蒙亮,才从自己的床上起来,跑到堂哥家拍着大门叫了人,三人到床前一看,说人走了,赶紧穿老衣吧......

过了两天村里人一大早帮着安葬了父亲,可怜父亲一生没有想过福,他唯一自豪的时候就是在村里当过一个短暂时期的会计。也从这一天2010年腊月13日开始,村开始把埋人的时间改成了一大早上,以前都是全天忙这个事。

姐姐远在外地,自己孤苦无依。继续着卖书的生活,一段时间很迷茫无助。自己就经常在大雁塔南广场逛游,也没有目的,似乎又想寻找机会。

不过也算没白转悠,他在这儿认识了一个女朋友,谈了半年,两人就分了手,自己的家境实在留不住人家,怪不得人家女娃的虚荣心。

自己的第一次恋爱就这样还没来得及轰轰烈烈就消失了。不过他觉得,大雁塔南广场是他的吉祥地,他的第一段爱情从这里开始也是在这里结束的。他幻想着邂逅第二段爱情。

老天不负有心人。2002年5月7日,他永远记着这个日子,他在这里有了第二段爱情,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朱慈爱。女孩是西安的,在一家商贸公司上班,和她的朋友利用假日来大雁塔广场来玩。

惠利胜准备去师范大学探望一位朋友,路过大雁塔南广场,一个人靠在自行车上,看着来往往的游客,想着日后的生活如何能过的更好,突然一位打扮时尚,胖点白点的女孩走到他跟前搭讪,让帮她与她朋友拍个合影,他才仔细观察了一下两位女孩,一个瘦点黑点,一个胖点白点,都蛮漂亮。给两个女孩照了合影后,惠利胜又主动要求分别与两个女孩单独合影留念,边照相,三个人边聊着天,瘦点黑点的女孩是长安王曲,换着不同的位置,拍了很多照片,机会是人创造的。于是他鼓足勇气又对白的女孩说,能不能把你的BB机号码告诉我,便于你以后把照片洗出来,我去找你拿照片,留一个纪念,也算是缘分吧。惠利胜自我感觉还蛮良好的,就是黑点,自认为自己还是帅帅的。女孩楞了一下,也就很大方的答应了,毕竟是大城市的姑娘,见过世面,也许是刚才的好感。

他们又相互留了BB机号,之后就分开了。惠利胜很兴奋,经常呼她问洗好了照片,女孩也很忙,约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但态度很热情。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想起这次偶遇,有点恼丧,但是还是知道了她家就在文艺路。这更让他沮丧,自己就是一个农村的穷小子,高攀不起啊。

他都决定放弃了,他把自己的苦恼说给了一个朋友,朋友鼓励他说,城里咋了?城里人也是人,只要你们说好了,他父母反对也无效,何况你们还八字没有一撇,先处着么。

朋友的话给了他勇气,他就直接去她上班的建国路的商贸公司等她下班,并约她出去玩,女孩也爽快的答应他了。压着马路吃着地摊米线,环城公园后村.....都留下他们的身影。女孩下班与休假也会来帮他看摊买书,坐在他的三轮车上,也很开心,有时侯晚上,他们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手拉车着从后村到文艺路,惠利胜把她送到她家门口,有次遇到了女孩的父亲,把他吓的赶紧就走了,他很高兴,也很纠结,原来爱情会是这么的不经意就来了。

他们坐着917班车,来到了浐河边上他的老家马嘶坡。惠利胜开始还有些怕女孩到村子里,因为这是一个很穷的村子,自己也很穷。可是女孩的眼里,是湍湍的浐河水和满眼的花海田园和秀丽的乡村风光带来的惊喜,这让他心里也憧憬起来。

就这样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女孩告诉他,她家里不愿意。这他早预料了,但是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有些沮丧。

他甚至有一段时间故意远离她,他的家境,他的穷,都让他自卑着。这期间又见了一个女孩,但是他的心思全部在朱慈爱身上,没多久,就和这个女孩分手了。

他按捺不住内心又去找她,并且在朱慈爱的家里和她的爸爸妈妈老太还谈了一次。老太当面就说不行,她爸爸没有表态,看表情也是不满意,她妈妈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朱慈爱也不吭声,送他下了楼。

后来两个人执意在一起,大人看拦不住,也就默许了这门亲事,也没问惠利胜要一分钱的彩礼。两个人就在东八里村租房居住,在纬一街一个酒店2005年11月19日举办了婚礼仪式。

惠利胜继续一边卖书一边沉沁在爱情与奋斗事业的喜悦中。

(三)

惠利胜一直不知道自己这个“准岳父”干的什么行当。只知道干的也是苦累活儿,不过“岳父”是他们的头儿。装台,是世上三百六十行里鲜为人知的苦力活儿。“岳父”是忙碌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装台人”。“岳父”也是一位实诚人,被老太养大,自己拼搏不易下岗后与岳母卖菜为生了几年,把一个房间盖成一院,然后被拆迁分了三套房产,2007年岳母积劳成疾,撒手西去,岳父不得不继续带领他的兄弟们干起来钱快,风险低,平稳的吃苦的装台活.

装台打开了一个惠利胜闻所未闻的世界——装台人的世界。我们一般只知道戏好看,却不知这台上台下,戏里戏外,还有许多我们完全没注意过的严酷生存。就在这戏台的边上,背后,藏着这么一群人,他们在演出前后紧张地扛扛抬抬,爬上爬下,舞台音响灯光,大幕和鸡零狗碎的事,都是这些人挥汗如雨,有时还得像耍杂技一般在高空悬吊。

惠利胜第一次被“岳父”叫去干活的时候,虽然不情愿,但是说是帮忙,他不得不去。一天下来,上下楼抬戏箱,扛地毯,跨马道,演员看人的眼神都怪怪的,好像在说,这娃这么年轻,什么不好干,跑来干这活?满身灰尘与幕布的颜料和臭汗,累的么法说,才赚了50元,他决定再也不去了。

可是书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也干厌倦了,加之“岳父”说你能干啥?好歹这是个行当,本来让你在引镇学了车,考了驾照,给你买出租车,让你开车讨个生活,你看你妈得这不好的病,把命都没有了,把家里钱都花光了,还欠外债了,你只要认真学,这里面门道多着呢。也许会有转机。

惠利胜没有了选择,就不得不进入了这个自己并不是十分喜爱的行当。从此他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装台人的故事,呈现出西安古城的风貌,也道出了人情冷暖。台上有演于众生前的歌舞升平,有演员的光鲜亮丽,却不知台下有隐于生活中的艰辛酸楚、离合悲欢,当然也有喜悦和成就。

装台是个苦累活,跟着剧团在外演出,挂幕、铺地毯、搬箱子、搬道具,不光劳累而且颠簸流离。回来还是台上台下,不光流汗甚至磕磕碰碰流血。然而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一场戏的成功演出,随着和著名演员的接触,让惠利胜觉得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天地。

首先是大开眼界,原来世界还这么精彩?自己竟然时常有机会和著名演员见面甚至合影。这时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排演了不少有影响的大剧。譬如《西湖遗恨》《迟开的玫瑰》《杨门女将 》等,观众都是场场爆满。

一切让惠利胜感到新奇,因为新奇新鲜所以喜欢,同时也不觉得苦了累了。那儿最累最苦他就往那里,他因此和装台的许多人接下了友谊,那些人告诉了他这里面许多门道和技巧,他们娴熟驾轻,苦累活儿到了他们那里就像唱一出戏,台上是大戏,台下是小戏。学到经验,积攒了人脉,省了学费。

在惠利胜心里一直有个梦想,一定要出人头地,或者是自己绝不会打工一辈子,自己要当老板。

2004年,他第一次自己印了名片,并且随便起了个名字,叫鸿运制景文化公司,印上电话,地址印的是岳父住的地址。业务内容是设计制作、道具、场景、舞美。

名片的内容也是看着人家给自己发的名片内容加了一点自己的内容改的,背后还有一些内容:装台、拆台、装车、卸车、舞台各类工作人员、干冰机、雪花机、泡泡机以及对外服务。名片有了,但是并没有揽到活儿。他还是一边在陕西戏曲研究院干着一边外出跑活儿。

老天是公允的,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接了一些零碎活路,这总比没有强。

他的第一次大活,是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09届服装设计表演大赛[西安印象]主题,演出的舞美灯光音响工程,都是自己联系的,这些东西自己没有,就去租赁人家的,浮雕城墙自己亲自雕刻,各个方面亲力亲为协调到位。这一次很成功,也赚了一笔小钱,这让他很高兴,终于让他做了一回自己。

有了第一次,接到的活路越来越多,有的没挣多少钱就当学了经验,有的赚的不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有的是双丰收。

2010年,他决定正式成立自己的公司,他经过考虑取了一个名字,西安利爱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他的妻子叫慈爱,利爱各取他们两人名字中一个字,饱含着他们夫妻浓浓的爱意。

干这一行,岳父是他的领路人。虽然岳父听到他这些,不置可否,但是不反对就是支持。岳父也干的这些活儿,也在外面接活,闲不下,在圈里有说有笑,对他很严肃,但是很敬业,这让他很佩服。

(四)

惠利胜有了自己的公司才真正觉得身上责任重大。自己就是那么点文化程度,不会上网,2007年他就学着登QQ,有点眉目了,就浏览别人的QQ空间,看别人都是干啥的,里面都说些什么,和自己相关的就特别在意,试着和人家聊天。不懂的就上网搜索,或者找看有没有舞美工程与演出需求的信息。

他经常拾人家丢弃的名片,节目单策划方案,看别人名片印的什么,并且记下有相关的电话,并试着联系,经常碰壁,也有收获。看人家节目单,学习人家的编排人员安排以及节目流程。

他一方面寻找活路,另一方面也不落下戏曲研究院的活儿。也经常靠口碑相传与回头客的合作,他结识了不少各界著名人士与大腕,不光是大导演还有著名演员等等。譬如宋丹丹,王宏伟,王二妮,黄家强, 李梅, 十三狼等,他和她们都有交集,有合影。

慢慢的自己也接成了一些大活,这让他兴奋而又忐忑。和人家谈事时也只是个设想,人家就看中了他的热忱和实诚就全部交给了他来做。

他接到活儿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干,最后竟然很成功。

2015年冬末至2016初,惠利胜作为香港著名歌星杨曼莉(残雪)专辑25首歌曲MV的演出制作、统筹以及执行导演,在陕西景区取景多处,宣传了陕西人文特色和大西安盛世风采,歌星的MV传遍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东南亚等地。

2017年秋末到2018年初春,在武功镇美阳关景区也就是李渊李世民父子的发迹之地总导演和运作了大型实景马战演出《大唐荣耀》,并成功常态化演出,成为全国首个以大唐文化为主的马术马战实景文旅演出。

从2009年到2019年十年间,一直带领团队参与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陵典礼的舞美工程以及现场摄影。

当有人叫他惠导演时,他总是腼腆的低下头,台下说,我是最不像导演的导演。当别人叫他老师的时候,他总感觉愧不敢当,演艺导演不同于影视导演,没有风光,只有琐碎而具体的工作,策划导演一场大型活动,是一场整合过程,从对演员、主持人、嘉宾和幕后人员场地的落实各方协调接待安排,到节目特点、演员特长、服装造型、妆容仪表、人数和节奏的控制和完美结合,最后达到一场安全而完美的舞台演出,的确是一项工程。每做完一次这样的工程,惠利胜就要狠狠的睡一觉,虽然很累,但是心里也非常高兴,甚至还有点自豪,那些著名演员也得听他的指挥安排,他有时也沉沁在这种陶醉的氛围中,可是也只是那么一刻,下一个活还在等着他。但演艺与影视也是相通的,文化无国界,能做了演艺基本也能做了影视。

还别说,接电视剧《装台》的活就是他“拾”来的。

惠利胜在微信上看到了电视剧《装台》3月17的拍摄通告。有剧组的出发时间、有化妆时间、拍摄地点、注意事项以及主要演员道具等的提示。最下面是外联、现场、统筹、道具、服装等的负责人联系方式。

他就一个个加微信,发信息。还不敢直接打电话,怕麻烦人家打扰人家。也理解人家的现场工作被打扰后而影响拍摄进度。

他发给剧组每个负责人的信息这样写道:吴导你好 袁制片你好 刘导你好,依次类推,我叫惠利胜,是装台原型人物之一,你们需要装台演员和幕后有装台经验的各色人员,或者幕后物料道具整合,演艺场地,演出信息提供对接,我们团队经验丰富,让你们省心放心,积极配合,我们都可以协助你,让你省心省事放心,我从2003年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带领工人装台干舞美做起的,熟悉西安各大院团社场地与具体对接负责人。剧中刁顺子原型人物是我岳父,叫生生,《装台》作者陈彦先生也鼓励我与你积极对接,因为你们拍的是我们装台的这些小人物,所以从你们开机,我都一直关注你们着呢、加强交流与分享,祝你工作顺利!

他留下自己的电话和微信。接着他又一个个发去信息,有负责服装的、有管理道具的,人家都说已经有了。

正在他失望之际,接到演员副导演吴泓辰的电话,问能不能组织一些跟组人员,熟悉装台的,本色出演,他连忙答应,有、有。我们本身就是陈彦老师的小说的原型。吴导又问了一些细节,说,好,那就两天内组织人进组拍摄。

惠利胜非常高兴,高兴的是,自己这单生意是“拾”来的。另外装台人自己演自己,本色演出,是一件非常幸运和自豪的事。

(五)

惠利胜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舞美灯光装置做起,耳熏目染,虚心学教,一步步积累经验,逐步参与和承接各类大小型文化活动至今已逾千场。从2007年开始担任各大文化活动策划、导演、明星经纪人等,与演艺界、戏曲界、主持界、曲艺界的各大明星、艺术家、音乐家以及媒体界、书画界、宗教界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他知人善用,待人诚恳谦逊,很多人还成为了知音挚友。

这些年惠利胜也成为了一个名人, 一名资深策划人导演,而且还是社会活动家、摄影师,并且屡屡受到一些文化活动的特邀嘉宾评委。也是一名有担当的企业家,热心公益,关爱慈善,言传身教, 把自己多年以来与公司实战的经验分享和传授所需之人.从不吝啬,伤人面子。

2016年惠利胜获得西安市自主创业带头人称号,2019被评为中国好品牌农产品代言人,他说,我没有忘记我是一位农村来的孩子,我感恩一路走来给与我帮助的人。我将一如既往踏实做事、诚恳做人,干好自己喜爱的事业。

惠利胜一段时间不喜欢老家,因为这里给他的是贫穷、荒瘠还有冷漠。然而经过世事的历练,他变得达观起来。只要你对世界一份爱,世界也会回报你一份爱,你对着生活笑,生活也会对你笑。

家乡的黄土原给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也给了来自终南山浐河水的灵气,同样还有深深根植于身体里面的来自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内涵,也给了他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并且不断在困苦中站起的毅力。

惠利胜站在出生窑洞的崖头上,望着悠悠浐河,对面的岳王庙和村中间的亮碑寺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河两岸的白杨树林也由嫩绿转变成了深一些的绿,显得郁郁葱葱,他的心情也一如春天,始终春意盎然。

皮肤黝黑的他站在你面前时,或许还有些腼腆。但是做起事来,却又是那么的自信坚定,有条不紊。

有人说,他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是因为他始终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童心和爱心,而且他把这种心境传染给了大家。

文旅产业的践行者,文化的传承人,我觉得他是一位追赶太阳的人。

这样的人,值得从心底去颂扬。

他的村子叫马嘶坡,就祝愿他马嘶长空,走向更大的辉煌吧!

本文作者:

张军峰,号初玄。陕西散文学会青年文学委员会主任、西安市长安区作协主席、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特聘研究员、少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已出版长篇小说《方子渡纪事》,散文集《掬水向月》、《你从我的长安打马而过》,历史文化散文集《昭宣中兴》入选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配备核心书目。长安“洞见”讲坛策划者。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