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平:乡土情结是泥塑创作的灵魂

——走进商洛泥塑艺术家李海平

2019-03-06   来源:大美陕西网 作者:杨 宁 雨 佳

“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踏进陕西省创意文化产业协会泥塑文化艺术研究员李海平精心侍弄的“泥塑王国”,一股浓浓的乡村气息迎面而来:滚铁环的小娃娃,抽着烟袋锅子的老爷子,缝衣服的慈祥的阿妈,伸着懒腰打哈欠的老公公,趴在脚下打着盹儿的阿黄……每幅作品都好像要脱离了泥胚子活了起来,俨然一个热闹的小村庄。

从小喜欢玩泥巴 泥塑作品让他“重操旧业”

来自陕西洛南县的李海平,是当地农村信合的一名从业人员,陕南山区土生土长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用泥土捏制一些简单的玩意,年轻时迫于生计和家庭责任,他只能将爱好暂时搁置起来。6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在目睹了一组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之后,他开始谋划着“重操旧业”,专心玩泥巴。

在离家不远处的山坡上,他找到了一种黏性很好,杂质又少,颜色也非常适合做泥塑的泥土,便开始动起手来。网上搜图片、找教程,靠着自学摸索,一块块泥巴在他手中变成鸡、狗等小动物。“能把网上的图片变成作品就很满足了。”李海平说,当时都是模仿,照猫画虎,不知道怎么去创作。刚开始,他的作品不免有些粗糙,不细致,但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非常支持和鼓励他,这也支撑了他一直努力,不断改进。

从仿制到创作 乡土情结是他创作的灵魂

2016年,经洛南县文化部门推荐,李海平获得了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培训的机会。“不仅走进了大学课堂,还得到苗春生、胡新民两位泥塑大师手把手的指导,真是太难得了!”说起在课堂上与大师交流,李海平难掩激动地说。“苗老师的作品表现的就是他生活的关中地区风土人情,那我也可以发掘、展现我的家乡的山野风情。创作离不开生活。”经过一个多月的潜心研学和互相切磋,李海平在泥塑创作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青石板的房子背靠山石,门前的小树嫩芽犹青,一只喜鹊立在枝头,头戴草帽的农人手握锄头除草……这幅秦岭山区农家小院的典型图景,经由他的一双巧手,就成一个20多公分高的作品。自此,山水民居、农田牲畜都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同年11月,李海平收到了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邀请,作为陕西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亮相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大展。在展览上,他的经典作品《童子煮茶》深受参展群众的喜爱。撅着屁股的小童哼哧哼哧地吹着炉火,他将灯光巧妙地应用到作品上,将真实的生活场景活灵活现地塑造出来,最普通的泥土在他的手中也仿拥有了生命的活力。

更让他感动的是,在展会上,年过5旬的“女儿”推着腿脚不便,只能依靠轮椅外出的母亲,久久伫立在《关中情趣》这幅反映悠闲的农家生活的作品前不肯离去。交谈之后才知道,这幅作品让这位老母亲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中最怀念和牵挂的老房子,记起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家”。领着孙子来逛展会的老人们也纷纷指着作品告诉小孙子,“这就是爷爷年轻时候家里的样子!”

“我的泥塑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将乡土情结和家园文化融入其中,让看到我作品的人回忆起心中最美好的家乡和往事,引起大家的共鸣。同时,这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教育,一种‘家’文化的教育和‘根’文化的熏陶。”李海平说。

一路走来 亲人在身边默默支持和陪伴

谈及家人,李海平更是充满着感激,“我老伴儿非常支持我搞这个,常常和我一块儿上山背泥回来,儿子在部队上当兵,工作很忙,但非常支持我的事业。他们部队上还收藏了我的一组泥塑作品《战争间隙》,一个小士兵在战争的间隙倚着树坐着,手上捧着一本书在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也是我比较自豪的一件事儿!女儿也是在外地工作,她见我年纪大了,去山上取泥挺费劲儿,就悄悄地在网上买了一大块专门做泥塑的泥给我,我到现在都没舍得用。我就想着等将来有一天把自己的手艺练好了,再用这块泥给女儿做上一组作品,这也是一个做父亲的一种自豪!”

乡土情结丰富泥塑灵魂,精致泥塑展现乡土风情。李海平,这位扎根乡村、质朴无华的泥塑艺术家正在用自己“点石成金”的双手,为传播家乡文化和回归乡土情结贡献着每一份努力!

 

《大美陕西 文旅记忆》系列专访之走进商洛泥塑艺术家李海平

本组图文:杨 宁 雨 佳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