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柳青》的启示:现实主义的时代魅力

2019-01-0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仲呈祥 文 豪

 

“天之高焉,地之古焉,惟陕之北。”以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为代表的几代文艺陕军,不仅带领着陕西文学走在了中国当代文学前列,还走出了一条当代文艺的中国道路,形成了文艺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陕西经验”。这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定不移地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前进。

由西安演艺集团旗下的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柳青》,不仅让人们信服地看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三秦厚土上的赓续与传承,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下,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弘扬与发展。整部作品所焕发出的人民精神、实践品格与理想光芒,让观剧者充分领略到现实主义的时代魅力。

《柳青》的时代魅力,首先体现在其鲜明的人民性。柳青的一生就是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一创作精神的生动实践。为了解、熟悉农民生活,柳青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举家搬到西安市郊的皇甫村,一待就是14年。在这14年里,柳青把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完全融进皇甫这片土地。正是因为他对农民生活有着深入了解,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梁生宝、徐改霞、郭振山、姚士杰,一个个鲜活的具有典型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就是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交出的精彩答卷。

话剧用艺术的方式,生动再现了柳青扎根皇甫创作《创业史》的过程。这是编剧唐栋向柳青的致敬之作。唐栋通过走访群众、几度采风、三读《创业史》的方式深入挖掘素材,并凭借其文学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熟知乡亲们喜怒哀乐”的柳青形象还原在了一连串生动有趣的情节和细节中。在剧中,柳青这个村民口中的“大领导”“大作家”不仅要俯下身子解决“村民家的鸡下软壳壳蛋”这类细小琐碎的问题,还要调和分稻种时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他和村民们打成一片,想方设法融入他们的生活。学圪蹴、系裤带、抽烟锅,随着外在行为装束的逐渐转变,柳青的心态和观念也从刚开始来皇甫时的洋派知识分子转变成地道的关中农民。舞台上展现的柳青活跃其间的情节和细节,不仅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而且是那个时代社会关系发展的形象历史。

“把根扎在土里头,百姓揣在怀里头,庄稼人写到书里头,《创业史》化在命里头”,这是皇甫村的乡亲们对柳青的倾情歌颂,更是对这个人民作家的崇高赞美。春雨霏霏,杨柳依依,人民作家柳青活在了皇甫村父老乡亲心中,柳青的艺术形象活在了话剧的舞台上。

《柳青》的时代魅力,还体现在它充分展现了现实主义的实践品格。现实主义实践品格决定了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与之前塑造英模人物的许多戏剧作品相比,《柳青》无论在剧本创作、导演手法、舞台美术乃至音乐设计方面都呈现出难得的新意。就剧本而言,《创业史》里的人物和故事与皇甫村里的人物和故事、作家柳青与舞台形象柳青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叙述方式的创新形成了强大的戏剧张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艺术匠心,有时甚至以生活流的状态呈现出来,令整部话剧既有生活的质感,又充满了艺术加工的“肌理感”。导演傅勇凡说:“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农民的生活总是充满艰辛,但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农民也有他们的快乐。他们的生活可能困窘,但他们不缺乏真心真性真情。农民同样有他们的爱恋、他们的讲规矩与好面子,这就是我理解的现实主义。”秉持这样的理念,傅勇凡为这部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现实主义话剧增添了一抹理想的灵动色彩,即便舞台上的柳青可能让熟悉他的人感到些许距离,但这个更具亲和力的人民作家形象或许更容易走入今天普通观众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