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腔活态传承需要人才 90后秦腔演员乐观看待(3)

2018-01-08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路洁 闫文青

  传播 得让秦腔在年轻人中热起来

  湖南卫视的热播综艺《我们来了》西安行时,关之琳、蒋欣等明星们一同走进易俗社,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西安秦腔剧院副总经理兼易俗社社长惠敏莉一板一眼地学习秦腔的唱段和表演。这个消息当晚在社交媒体不断刷屏,大家纷纷点评明星们的身段、唱腔谁更专业,而这些观众大部分是平日不太关注秦腔的年轻人。网友喵小鱼就留言称:“听蒋欣她们唱了几句,感觉秦腔挺好听的,不像我想的那么声嘶力竭啊,那个眼神顾盼回转之间,还真的挺美的。”

  作为秦腔领域的中坚力量,李小锋觉得为秦腔培养新鲜观众是和传承一样重要的事情,“我觉得秦腔要重视传承,更要重视传播。传播是培养观众的事儿,没有传播就没有观众。所以说传承和传播应该齐头并进,甚至传播现在比传承还要重要。”2017年12月,李小锋走进西安的几所高校进行演讲,带着秦腔之美走进年轻人中间,“我觉得在高校进行秦腔美学的讲座,让大学生接触戏曲、了解戏曲。对戏曲的美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呢,让他们爱上了戏。”整个演讲过程效果很好,没有学生中途离场,李小锋演唱选段之后,大家都喊着让加唱几段,意犹未尽,“刚开始大家很陌生,随着演讲循序渐进,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让他们对戏曲有一个认识和认同、接受,再到喜爱,我觉得演讲达到了这个效果。它就起到了一个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因为大学生忙于学习、忙于考试,基本上没有到剧场看秦腔的时间和想法。我呢,通过进入大学把秦腔之美、把秦腔的美学个性、把秦腔好在哪里,讲给他们、表演给他们,让他们发现原来秦腔这么美,以后要看秦腔了。”

  从艺42年的李小锋 ,被老一辈秦腔艺术家评价为“很有创新精神”,他认为秦腔的推广很重要,就像火种一样去点燃,并且也进行着各种努力和尝试。李小锋将自己唱了三十年的《周仁回府》拍摄成数字电影,“《周仁回府》也是第一部在浙江横店电视城拍摄的秦腔实景电影。把《劈山救母》拍成了电视艺术片,把其他的折子戏拍成DVD光盘。”此外,李小锋还尝试跨界,与通俗音乐结合,创造了歌曲《新周仁回府》,2017年9月在北京首次发布,登上了酷狗音乐的首页,“这就是我跨界结合收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把秦腔拍成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或者是DVD光盘,这种推广的传播的手段,起到了良好的收获和效果。”李小锋表示:“我觉得现在的传统文化传承缺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以前我们的老师传学生演节目是传承,现在我们的观众也要在传承,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科学的途径和方法去传播推广,耳濡目染,爷爷奶奶看,爸爸妈妈看,儿子看女儿看,孙子看,祖祖辈辈一直传下去,这其实就是一种传承。就像我们去德国的演出,演出当天一票难求,而秘诀就在于我们在演出之前做了大量的很好的宣传。 ”

  互动 秦腔在努力尝试

  秦腔作为陕西的文化符号,如何实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秦腔人和媒体也在共同努力,期望能够让普通观众从传统的看戏模式,转变为更多地与秦腔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秦腔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现在我们开始把妇孺皆知的经典剧目做成动漫形式,来吸引年轻人关注。”惠敏莉说,他们已经尝试了高科技手段,把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看女》等做成动漫形式,在中小学生群体进行推广,“我们就想着通过孩子们喜爱的形式,把秦腔展示出来,让他们了解秦腔,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走进剧场。”

  2015年7月21日到9月25日,华商报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联合举办“我和大师一起唱秦腔活动”,得到雷开元、白江波、马友仙、张晓斌、李小锋、李娟、胡林焕、邓卫锋等秦腔名家的大力支持。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举行戏迷海选,戏迷在名家面前逐一亮嗓,得到名家点评,随后名家现场教唱自己的经典唱段,逐句讲戏文。最终,海选出的50余位普通戏迷在秦腔名家的带领下登上秦腔最高学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舞台,其中正在西安工业大学上学的95后年轻秦腔学员徐通通和雷开元的配合表演珠联璧合,声情并茂。

  除了陕西电视台《秦之声》这种传统的电视戏曲节目,2016年8月,由陕西省剧协、陕西广播电视台共同发起的“名师高徒·中国秦腔传承行动”,通过“师徒互选”“拜师”“成果展示”三个阶段,来自西北五省区最有影响力的20位老艺术家、20余位梅花奖得主担任导师公开收徒,创造性地再现经典戏曲作品。活动举办18个月以来,各台累计播出量接近1600小时,近1000人次演员、名家通过电视荧屏为西北观众所熟知。2018年节目圆满收官后,随即将启动西北地区的巡回演出,这些名师高徒们将带着经典的秦腔名段名戏,精彩的秦腔表演艺术到广大群众身边。 华商记者 罗媛媛

  秦腔表演绝活儿

  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艺质朴、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吹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打碗、耍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帽翅功等。

  >>吹火

  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秦腔《游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吹火的方法是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剪去纸头。演员吹火前将松香包噙在口里。用气吹动松香包,使松香末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常见的形式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状可分为;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蘑菇云火等。

  >>顶灯

  顶灯是丑角的表演绝活儿。表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利用面部表情、脖颈平衡等技巧,牵动头部皮肤运动,从而控制油灯运动。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博被其妻处罚顶灯。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甚至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

  >>翎子功

  秦腔演员通过舞动插在盔头上的两根约五、六尺长的雉鸡翎,作出许多优美的身段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比如甩翎,两根翎子在头顶呈“S”形,表达人物兴高采烈、欢喜至极的情绪。竖翎,使弯垂的翎子在头的点动中直竖而起又分左右单竖和双竖两种,多用于表现注视、凝望或愤怒等感情神态。生、旦、净、丑各行角色都用此功,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一行。

  >>吹面灰

  演员给自己脸上吹灰,使之变化。西安乱弹《毒二娘》、汉调桄桄《药毒武大郎》等皆用此法。武大郎一时毒酒下肚,腹疼难忍,指骂潘金莲。潘下狠心猛扑过去,用被子捂住武大郎,到潘起身坐在被子上时,面灰已吹上脸,一副阴森黑煞之脸相。

  >>打碗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调二簧等剧种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打鬼特技。《打台》的天官,《太和城》的孙武子等净角、须生也用此技,其表演方法是将一碗掷于空中飞转,用另一只碗飞出击打,两碗同在空中粉碎。

  >>耍牙

  将两颗、四颗甚至八颗猪獠牙或牛骨磨制成的“牙”含在口中,以舌操纵,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由于师承太难,学艺更苦,如今“耍牙”这门绝活儿近乎失传。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