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下梁镇的华丽蜕变 小木耳成脱贫致富“黑金子”

2017-12-20   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冀晖 卢英
     朵朵木耳似花开,木耳朵朵似云来,片片“金耳朵”鼓起农民“钱袋子”……小小黑木耳如何铺出致富路?
 
     位于下梁镇西川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的柞水县西川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给出了一组惊人的数字:项目建成后,可年产黑木耳1500万袋,产值5250万元,利润1300万元。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直接经济效益可达2.5亿元。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780个,示范带动250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脱贫打赢翻身仗,小木耳可有大作为。小小黑木耳成为脱贫致富路上的“黑金子”。省上领导得知木耳产业带动脱贫效果明显十分高兴,强调要支持贫困群众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脱贫模式小木耳让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西川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总投资1.139亿元,以木耳为主题,规划建设门户区、核心区、休闲区、观光区、加工区5个片区,总面积1350亩,创新了“连片推进、带动全县”的脱贫攻坚主战场示范带动模式,开发了“赏木耳景、看木耳戏、听木耳歌、吃木耳宴、品木耳情”系列产品,全链条形成可参与、可体验、可观光、可休闲、可采购的农旅文创综合业态,是集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农业生产园、现代农业科普园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
 
 
     通过“支部+三变+集体经济”和“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托陕西野森林、陕西秦峰等知名企业和村集体注册的柞水县丰年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示范带动850户贫困户以土地、资金量化折股参与发展木耳产业。
 
     柞水县县长崔孝栓说,柞水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夯实脱贫举措,创新推出“菜单式扶贫、台账式管理”、入园挣“五金”和“三保”金融扶贫等模式,贫困村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观,贫困群众生活面貌得到全面改善,群众满意率得到显著提升。全县上下不断践行产业扶贫理念,大力推进脱贫产业,集中精力打造了西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了“连片推进、带动全县”的主战场示范带动模式,将木耳作为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大力实施“1153”木耳推进战略,全力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希望以此次节会为契机,交四海宾朋,借八方之力,进一步做精、做强、做优木耳这一“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脱贫产业,使柞水木耳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进世界。
 
     景区“联带”让贫困群众依托旅游就业创业
 
     “我不仅在村上的丰年农业有限公司当技术员,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还承包了公司1个木耳吊袋大棚,每年都可以分红。”西川村5组贫困户胡定峰属于缺资金和技术的致贫户,自从村上成立集体企业——柞水县丰年农业有限公司以来,胡定峰的脱贫信心倍增。
 
     搭上“旅游便车”的并非胡定峰一人。今年,柞水县充分发挥旅游业产业关联度强的优势,依托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根据贫困群众的劳动能力,让贫困群众在所有涉游产业中都能发挥“一技之长”,享有“一份收益”。目前全县652名贫困群众被吸纳到卫生保洁、园林管护、服务接待和安全保卫等岗位工作,86户贫困户开办了农家乐或商店,200余名贫困群众从事运输等涉游服务业。
 
     今年以来,柞水县积极探索旅游助推脱贫攻坚新途径,用足用活金融扶持政策,以县旅游公司、县扶贫投资有限公司等为融资主体,重点针对全县范围内的低保贫困群众,由公司出面为贫困户担保,帮助每户贷款5万元至10万元资金入股经营,每年按照8%的固定收益率分红。今年计划吸纳3500户贫困户参与联营,目前已有2559户贫困户办理了入股联营手续,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真正让贫困群众成为“一方山水”的资产拥有者和资源开发者,确保贫困群众共享柞水全域旅游发展的巨大红利。
 
     “三变”改革让土地真正成为农民致富“金钥匙”
 
     今年以来,柞水县坚持把实施“三变”改革,发展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按照“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模式,积极探索“三变”改革路径,大力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全县折股量化土地10903亩、林地17100亩,发放股权证6959份,量化资金4678万元,覆盖贫困户6560户22015人,兑现股份收益1052万元,“三变”改革工作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与老庵寺村同样进行“三变”改革的还有下梁镇西川村。下梁镇西川村实施“三变”改革,贫困户变成小股东。
 
     目前,西川村初步实现资源变资产、田园变景点,一二三产逐步融合的目标,村集体组织真正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全域“联动”把贫困村当成“旅游景点”建
 
     近年来,柞水县坚持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捆绑使用美丽乡村建设、贫困村整治等资金,在成功改变朱家湾村后,又按照“贫困村每村至少400万元、非贫困村每村至少100万元”的标准,累计投资5.8亿元用于改善村容村貌等建设。
 
     同时还实施了60个总投资40.35亿元的水、电、路、视、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全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以上,农村生活用电、通村水泥路实现全覆盖,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0%,全县81个村(社区)成了配套齐全、风格各异的美丽村落,既提升了贫困村“颜值”,也为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联接”让贫困群众嵌入旅游产业链条
 
     为了让旅游业真正成为群众稳定脱贫的“致富产业”,柞水县按照“抓三产、促一产、带二产”的思路,建立生产初端和消费终端有效联接机制。还成立了全县农产品配送中心,使贫困户家庭生产的土鸡蛋、腊肉、蜂蜜、食用菌等绿色农产品搬上了餐桌、走进了超市、装进了游客的“后备厢”。如今已解决了2100余户贫困户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今年上半年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左右。
 
     柞水县委书记陈璇说,柞水县属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共有16.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4万人。全县境内国家3A级以上景区达5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柞水县委、县政府为了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创新推出“四联”模式,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服务业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成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旅游富民、旅游强县的新路子。

编辑 /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