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奔跑的2017年 用绿色智慧实现追赶超越
浐灞生态区(资料图)
浐灞生态区(资料图)
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签约
砂之船(西安)奥特莱斯开业
浐灞生态区(资料图)
浐灞生态区(资料图)
“我每年这个时候都来浐灞拍鸟,有的时候一拍就是一下午,很有意思。”喜欢摄影的市民王先生,最近成了浐灞生态区的常客。灞河中下游,既是留鸟的栖息地,也是候鸟迁徙的“加油站”。浐灞生态区有众多的岛屿水系和植被,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近年来,随着浐灞河水治理得越来越好,来这里栖息的候鸟也越来越多,能观测到的候鸟数量达上万只。
浐灞生态区从曾经“垃圾遍地、沙坑遍布、荒草遍野”的“生态重灾区”到如今的城市生态示范区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3年时间,浐灞人用“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智慧与定力,构建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生态外滩”,用绿色智慧助力大西安建设,实现追赶超越。
有一种力量叫“绿色裂变”
推动全域生态化建设2.0版升级
2017年,浐灞生态区以“服务产业、服务街区、服务项目、服务生活”为理念,以“实现全域生态化、全域旅游化、全域景观化、重点区域花园化”为目标,严格落实“四治一增”和“四季常绿·一路一景”增绿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公园广场、道路绿化、滨水绿地、景观林带和立体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已建成城市公共绿地840万平方米,形成“秀水连城、多元汇聚、绿经通络、翠园散落”的空间结构布局。
浐灞生态区以水得名,如今正在推动“河流治理1.0版”向“全域生态化建设2.0版”升级迈进。在设立2000万元治河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投资1.6亿元,实施广运潭公园、灞河湿地水系改造等12项综合整治工程;投资4000万元,启动浐河林带、灞河生态绿地等11项滨河景观工程,打造“一核+两翼+延展区”,结合柔性治水,探索“岸线经济”发展新模式,打造生态浐灞、黄金岸线。
12月6日,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浐灞生态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题为《“互联网+垃圾分类”创新推动城市治理》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浐灞生态区以“统筹规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为原则,着力构建“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机制完善、协同推进、分类准确、循环利用”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截至目前,浐灞生态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已经覆盖4个社区32个居民小区,“绿色生活”垃圾分类平台注册用户达21600户,回收各类可回收物550吨,科学分类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已经成为浐灞生态区的绿色生活方式。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