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非遗传承人樊光安 他把紫阳民歌唱进了人民大会堂

2017-11-16   来源:安康新闻网 作者:张伟
      有人说,退休是人生工作旅途的落客站,是书写成就的句号。可对于樊光安来说,退休后不仅没有做落客,而且继续发挥余热把人生过得更精彩。2003年,樊光安从紫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居二线后,先后被推选为紫阳县音乐家协会会长、紫阳县慈善协会会长、紫阳县关工委主任。14年来,一次次登台演唱,一次次筹款捐赠,一次次关爱扶助,为社会奉献光和热,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把紫阳民歌唱进了人民大会堂
 
      “人生因民歌而精彩”,这是2017年1月樊光安荣获“中国十佳文化大使”称号时,组委会给他的评价。生在紫阳,长在紫阳的樊光安,回望他70年的人生历程,紫阳民歌贯穿始终,对他而言这是情怀,更是责任。
 
      樊光安出生在紫阳县汉王镇,自幼喜欢紫阳民歌。1958年,年仅11岁的他因唱了一首《十唱总路线》的紫阳民歌被县剧团录取。当时交通不便,只有步行去县剧团报到,刚走了五里路,便被母亲追回。“没能成为专业歌手”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2003年,樊光安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居二线。人常说,“有钱难买老来闲,能闲不闲是痴汉”。可樊光安就愿意当这“痴汉”,十余年来,他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传承和保护紫阳民歌发展上,弥补了儿时的遗憾。这期间,他把即将报废的800余首老式磁带录制的珍贵紫阳民歌转换为MP3格式,协调教育部门汇编了第一本紫阳民歌进校园教材,自筹资金印制3900盘个人专辑光盘分发到全县各地,参与民歌“四进”培训班培训1万人次,组织参加演唱紫阳民歌活动不计其数......在他的一点一滴努力带动下,把紫阳民歌推向了国家级大舞台。
 
      2005年,樊光安代表紫阳县政府出席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会上为县政府赢得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受邀在人民大会堂演唱了《郎在对门唱山歌》。
 
      100余座便民桥修到群众心坎上
 
 
      紫阳山大沟深,由于缺少便民桥,山里的群众遇到河水暴涨时,出行很是不便。2007年樊光安任紫阳县慈善协会长,针对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把建修慈安便民桥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抓。
 
      解决群众出行难,项目资金从何来?樊光安牢记慈善协会的神圣使命,丝毫不敢懈怠,年近70岁的他,积极争取省慈善协会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在他的努力下,2012年5月,县慈善协会与县财政局联席商议,从财政民生工程项目中争取一部分资金修建慈安便民桥,并报请县政府同意,将省财政厅下达的便民桥项目由县慈善协会和县财政局共同实施。
 
      2013年8月,省慈善协会与省财政厅在紫阳县召开全省慈安便民桥项目现场会,将县慈善协会管理项目,县财政局管理资金,镇政府组织实施,交通部门质量鉴定的这一“紫阳做法”在全省推广。樊光安任县慈善协会会长以来,共修建慈安便民桥158座,有效解决了偏远山区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心系青少年,再苦再累也不怕
 
 
      70岁的樊光安还是县关工委主任。在关工委工作了10个年头,他足迹踏遍17个镇、100多个村和社区。
 
      刚退休时,曾有律师看中他多年在政法部门工作的经验,邀请他去律师事务所工作并许诺优厚待遇,但被他婉言谢绝了,却欣然接受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一职。在他看来,关心下一代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为青少年成长成才尽心、尽力、尽责,既是党的事业,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樊光安接过关工委主任一职时,面临着组织不健全、活动难开展的状况。他四处奔波,请领导支持,跑部门求援,苦口婆心动员离退休老干部参与其中,工作逐步走入正轨。在全县各镇、各村(社区)、各学校建立了关工组织,并成立了辅导在校青少年、法制教育等委员会,形成了强大的关工网络。

编辑 /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