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亮相 83项珍贵非遗传承工匠精神
作者:图/文 杨宁宁/时间:2017-11-11/来源:大美陕西网 专稿 /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传统手工艺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可不少民间绝活却难以“延续香火”。如今,这些珍贵的传统手工艺需要人去学习继承,更需要推陈出新,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韩城花馍《孔雀开屏》。

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大展活动现场。
11月10日,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大展”在西安启幕。此次共有83项国家、省、市、县(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展,由全省各市推荐项目展示、陕西省艺术馆馆藏传统美术精品展、陕西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果展等三部分组成。

刺绣传承人向市民介绍作品。

栩栩如生的泥塑一家人。
83项珍贵非遗亮相 市民现场求拜师
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又称“匠人”,或为了生计,或为了祖辈相守,他们代代相传,坚守着一份“匠心”。皮影、木偶、泥塑、脸谱、剪纸、木雕、石雕、陶瓷、面花……各式各样的作品,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参观者目不暇接,有的还直呼“你们手真巧,真想跟你们去学学。”

王文瑜泥塑作品《回娘家》。

剪纸艺术传承人田亚莉。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田亚莉自幼受母亲影响,酷爱民间剪纸,从事剪纸艺术创作已有50余年。她表示,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她让自己的子女也学习剪纸,为的是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出去,发扬光大。
传统手工艺传承难度较大 多数年轻人耐不住性子
在现场,我们看到多数手工艺传承人已年过半百,他们几十年来都坚守着最传统的手工技艺,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他们丰富的心血。这件曾在世博会上亮相的“秦始皇铜车马及秦俑军阵动态风筝”,79岁张氏风筝技艺传承人张天伟耗时八个多月才创作出来,其中每一个部件都是他亲手制作并组装的。整套作品身长40米,人、车、马均能随风而动,在场的参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曾亮相世博会的“秦始皇铜车马及秦俑军阵动态风筝”。

年近七旬的木偶工艺传承人。
然而,有调查显示,近六成传统手工艺传承人都还未找到继承人。他们普遍反映,传统手工技艺工序复杂,操作难度大,一般需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如一日如今的坚持,年轻人“吃不了苦,耐不下性子”。

鱼化泥叫叫工艺传承人。

经典泥塑人物作品。
2015年,有关部门曾发表一份《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研报告》,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手工当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据报告显示,我国86%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55%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年龄在50岁以上,近七成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
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为传统手艺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凤翔县六营村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诞生了多位全国著名的泥塑大师,2017年央视春晚吉祥物“凤尾鸡”就出自凤翔泥塑艺人胡新民之手。提到传承的问题,胡新民则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继承原有工艺,另一方面还要进行衍生生产。过去人们对于“传承”的认识有误区,只是一味地继承而少有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品要求更高了,所以传统艺需要调整发展思路,不断扩大影响,将原先仅用于观赏的泥塑拓展融入生产生活用具中,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让传统文化具有更高的价值。

2017央视春晚吉祥物“凤尾鸡”。

生动传神的马勺脸谱。
在现场我们也了解到,个别手工艺传承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们通过对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进行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新的生产模式。他们生产出来的工艺品,除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外更注重其实用性。现在,他们还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在互联网上进行推广,产品远销国内外,广受人们喜爱。

白鹿原上的陶埙手艺传承人。

栩栩如生的面人儿。
因此,传统手工艺不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需要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关注,去支持,为“老手艺”不断增添“新力量”,将这些珍贵财富和这种“工匠精神”传承下去,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光辉下大放异彩。

陇州花灯技艺传承人现场制作花灯。

关中流水席泥塑作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