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再看丝路

2017-11-03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曹瑞
  当8月28日离开西安时,我的内心交织着复杂的情绪,对家的留恋与不舍,对未知旅程的憧憬与期待。在细雨中,我们的车队驶上高速,熟悉的长安城渐渐落在身后,要出发的激动心情终于有了实感。我探头看向窗外,每一辆车身上都有一行醒目的大字——2017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与蜿蜒曲折的路线图一起说明了我们此行的路程与目的。
  大漠茫茫、驼铃声声。两千多年来,作为一条古老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穿越亚欧大陆。今天,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之时,丝绸之路再次从历史中苏醒,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这条东西方文明交流之路的回忆。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丝路精神,推进经贸文化交流,践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媒体职责,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陕西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由陕西卫视、丝路国际卫视联盟联合推出的2017大型文化经贸交流全媒体活动——2017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在52天的行程中,由媒体人、文化学者、艺术家、企业代表共同组建的大型跨国车队,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出发,穿越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等16国,重走丝绸之路。 

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
 
       平沙今何处 
  离开陕西,来到甘肃。一提起甘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凉州风月美,遥望居延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小时候背过的古诗就从脑海中条件反射般浮现。一缕孤烟、一轮圆月点缀的大漠该是何等的辽阔壮美,曾在羌笛声中留下无数悲欢离合的阳关、玉门关今日又是如何光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次,我用诗词为地图,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 
  “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这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倾注着张掖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自豪。张掖踞河西走廊咽喉,地理位置重要,自汉武帝派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以来,张掖就成为沟通中原与西部边疆、中国与西方诸国之间的重镇。走进今天的张掖,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繁华热闹的影子,那牵着骆驼的旅人是否也从眼前这座高大的鼓楼穿过?路上车水马龙,行人脚步匆匆,时光像变过,又像没变过。 
  如果说张掖是一首悠长的歌谣,那敦煌就是一个漫长的传奇。车辆在路上缓缓行驶,突然有巨大的沙丘出现在视线里,旁边有人惊呼:“这就是鸣沙山!”道路的尽头好像穿进了沙漠之中,走近才发现还有一段触手可及的距离。同行的人热切讨论着这景象,而我早已被这幅神奇的画面所震撼。辽阔的沙漠,一望无际的天空,旖旎瑰丽的晚霞……所有关于长河落日的想象在这一刻从诗中跃出,真实地出现在眼前。 
  敦煌的传奇之处不仅于此,那天下闻名的莫高窟就已经讲述了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而过去的时光又多么值得回望。在敦煌观看的实景演出《又见敦煌》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848年,唐朝节度使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上百年的吐蕃,收复了瓜、沙等十一州。张议潮收复沙州后,便派遣十队信使,手持十份相同文书,各自从不同方向朝唐都长安进发报信。十队信使历尽艰险,最终只有由高僧悟真率领的一队信使穿越了茫茫大漠,于公元850年到达长安。看着舞台上的表演,听着这段遥远的往事,我的内心思绪万千,为那些历经艰险却倒在去往长安路上的人们,为那些坚持不懈最终触碰到长安土地的人们。从长安而来的我,在这一刻,感受到了当年那些人的渴望,渴望一条顺遂的道路,渴望信息的及时传达,渴望一个和平的年代。 
  随着张骞的脚步,我们继续向西,去往新疆。广阔荒凉的戈壁滩,粗粝的岩石,拍打在脸上带着沧桑感的风,都让我感觉像是来到了另一个星球,而令人惊奇的事就发生在下一秒。眨眼间,眼前景色令人耳目一新,一片绿洲闯进视线,我们到了吐鲁番。 
  说到吐鲁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就是葡萄沟了。走进葡萄沟,密密麻麻的绿色葡萄架映入眼帘,随处有热情的吐鲁番人邀请你尝一尝比蜜还甜的葡萄。如果说散发着香气的葡萄沟是自然的馈赠,那么,令人惊叹的坎儿井就是勤劳智慧的新疆人民所创造的一个奇迹。吐鲁番年降水量少,但靠近雪山,雪水融化进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源。人们因势利导,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农田、建设绿洲。 
  在从乌鲁木齐去往霍尔果斯出关的路上,两边山丘茂密的绿色丛林让人感觉像跌进了童话世界,间或有雪白的羊群点缀其中,我不禁感叹道:“太美了,真的太美了!”同行的人笑着对我说:“等秋天再来吧,所有的叶子变成金黄色,那才更美呢!”我使劲点着头。这是我第一次来新疆,但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 


俄罗斯行车途中。
 
  万里成“咫尺”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日色慢,车马也慢,万里路看起来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因此能行万里路也着实了不起。而今天,世界变成地球村,高铁、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让万里路成为几个小时就能跨越的“咫尺”,行万里路也不再是稀奇事。 
  这次,我们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采访团一行,放弃快捷的飞机,用车辆自驾的形式亲自走过1.7万公里,途经16个国家。一路上有艰险,有困苦,有汗水与泪水,但也真正感受到了行万里路的深度与意义。我们的车辆穿过平原,爬过高山,越过沙漠,我们在车上迎接过日出,欣赏过夕阳,送走过夜晚。回首这一路,想说的故事太多太多。 
  在去往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的路上,路过一个服务点,我们停下来休憩。站在蜿蜒的山路上,向远处眺望,那覆着皑皑白雪的山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尔卑斯山脉。大家争先恐后地走过去看稀奇,正沉醉于美景之时,旁边突然传出一个声音:“这和咱的秦岭也差不多嘛。”一句话引发了所有人的笑声。 
  我们总说大秦岭是“东方的阿尔卑斯山”。什么时候也能让外国人说阿尔卑斯山就是“西方的大秦岭”?如何将更多中国的文化标识、地理标识介绍给全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我陷入了沉思。通过沟通与交流,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这不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吗?在这一刻,我也更加感受到了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对许多人来说不是个陌生的名字,《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那部电影可谓是家喻户晓。萨拉热窝,又有“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枪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当车辆驶近萨拉热窝,我们也立刻看到了这座城市的不同。道路两旁的建筑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孔,导游讲解着曾在这里发生过的一段段惊心动魄、战火连天的历史。这一刻,让我尤其体会到今天和平的珍贵和来之不易。 
  在向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进发的途中,当车队驶进罗马尼亚山脉,随着海拔升到1200米以上,慢慢地道路两侧的松树已经披上了银装。车辆越爬越高,突然就和山头一起被裹挟进了风雪中。气温骤降,但大家还是兴奋不已,纷纷下车拍摄采访,这意味着我们的媒体团已经从夏天走到了冬天。在短短几十天里,我们就跨越了夏、秋、冬三季。季节在路途中凝缩,但诗和远方所带来的感动却被无限放大,用脚步走过的这万里路所带给我的馈赠,我将不断回味。

克罗地亚圣马可教堂。
 
  知己在天涯 
  距离与语言挡不住人们交流的渴望,在这一路上,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爱沙尼亚,当地司机安娜与我在休息间隙交谈。她的母语是俄语,我的母语是汉语,但比手画脚间竟也交谈甚欢。她对我们这趟行程的目的非常好奇,我向她详细地介绍了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当我说到这条路连接起了亚洲与欧洲时,她连声赞叹:“太伟大了!太令人惊讶了!”而谈到她对中国的了解,安娜说她知道长城与兵马俑,也一直想与家人一起去中国旅游,去亲自看看这些神奇的古老遗迹。除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安娜说令她印象深刻的还有,现在的中国在不断开放与发展中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年轻。 
  前往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的200多公里路程中大部分是山路,赶了大半天的路也没有餐馆可以吃饭,我们就在马其顿边境地区就地停车用餐。一位当地老者看到我们的车队热情地过来与我们打招呼,他叫乔瓦尼,今年72岁的他不仅知道中国、中国茶,也知道“一带一路”倡议。提起今天的中国,乔瓦尼如数家珍。他说当地有两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是中国援建的;他说他很关注中国的新闻,上学时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和我们分别的时候,乔瓦尼带着孙子站在路旁不断挥手。这段异国他乡的友情,让我们的心在寒冷的天气里变得暖融融的。 
  在萨拉热窝老城,我们偶然遇到了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自驾车队,他们的队服上竟然也写着“一带一路”,这让我们感到分外惊喜。攀谈中,成员王国山告诉我们,他们的目的是42天横贯欧亚21国。他们从马来西亚出发,已经行驶了12000公里,路线几乎与我们一致。“‘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海外华侨很振奋、很自豪。在沿途国家,我们看到中国商品就很开心。”王国山说,他们大部分是商人,行程的终点在希腊雅典,这次自驾出行既是向先贤致敬,也想发现新的商机,为“一带一路”建设出一份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带一路”让天涯触手可及。万里丝路,我不断回首,不断感悟。

编辑 /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