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陕博日历》看大唐往事 陕西首本文物日历即将面世

2017-10-31   来源:陕西传媒网 作者:王瑛


      365件精品唐代文物、众多专家学者斟字酌句、中英文双语简介、名碑集字......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专家学者联合《故宫日历》原班编辑团队,历经一年时间精心打造的,陕西首本文物日历——《陕博日历》将于11月初正式与公众见面,一天一件陕历博馆藏绝世珍品,将大唐往事为读者细细道来。

      让文物活起来 把博物馆“带回家”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作为国家级博物馆,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围绕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做很多思考与尝试。在2018年来临之际,紧跟由《故宫日历》掀起的日历热,推出陕西历史上的第一本文物日历——《陕博日历》,便是重要的实践之一。

      据了解,《陕博日历》的策划工作于2016年9月正式启动,编辑工作起步于2017年初,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多位博士、研究员组成专家团队,并邀请《故宫日历》的编辑团队加入,全面提升日历的制作水准。同时依托已经搭建起的馆企合作平台,与陕文投集团华夏文化创意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改变之前文物系统出版物孤芳自赏的尴尬局面。

      “日历的体积不大,放在桌上随手可翻,每一天翻一页日历就能看到一件文物,了解一个知识点,而且这本日历可以收藏,到任何时候都能翻阅学习。”项目负责人之一、陕西利博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邱刚说,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171万余件文物,涵盖了半部中华古代文明史,如何让公众将博物馆“带回家”?推出主题日历是很好的方式。

      编辑斟字酌句 专家反复推敲

      日历按月设定主题,选择相关文物进行展示,可谓“一日历千年”。每一天的页面上左侧是文物的图片和中英文介绍,文物是从馆藏文物中精挑细选而出的365件,文字资料由博物馆的专家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专家斟字酌句提炼而成的。用参与编辑的张维慎博士的话讲,这些文字是他们从故纸堆中一个字一个字翻出来的,是经过了大家多次互相论证的结果,经得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

      据陕历博文物保管部副主任贺达炘介绍,2018年的大主题为“大唐长安”,选取的文物以表现唐代国力强盛为主,充分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科技发展、文化交流等信息。日历右侧除了标注阴历、阳历、节气外,还采用集字的方式将一些知名唐碑印于纸上,使用者每天在翻阅日历的时候,能够直面中华文字之美。而这些碑文下方的留白,则是每个人独有的方寸之地,灵感迸发,或真情流露,总有一个地方来记下这些属于自己的文字。
     
      此外,日历每月选定的主题与时节和历史知识点紧密结合,如十月主题为“郊畋阅政”,古代大型皇家狩猎活动多选在秋季,受北朝胡化生活的影响,唐代贵族官僚的狩猎活动达到了极盛,而中国古代以帝王为中心的狩猎活动不仅是娱乐,更具有检阅武备和操练军队的性质。


      据悉,《陕博日历》首印三万册,目前日历已经开始预售。 

编辑 /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